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豫东的一个小村子里生活着。
虽然都是大片大片的平原,没有山区的沟沟坎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我们那儿的人们过的并不富裕。
农民都是靠种地为生,尤其是到了该收麦子的时候,那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场景。
熬过了漫长的,同时又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后,庄稼人闻到新麦子的香味时,就会喜上心头。
然后就会一拥而簇的下地割麦子,接着就会把麦子变成馒头、疙瘩汤、面条之类的,先暂时的吃上几顿麦子做的美食。
但是这也是仅仅收麦子最累的几天里可以奢侈一下,等过了这几天,家家户户的窝窝头也闪亮登场了,麦子终究舍不得天天吃。
父亲的家庭条件还好一些,爷爷是村里的能人,也是支书。
即使这样,麦子做出来的面食也并不是天天都能吃上,只能说偶尔吃上一顿,就这,比村里人的日子都幸福多了。
父亲1976年初中毕业后,就来到了村小学做代课老师。
父亲和爷爷一样,也是一个能人,写文章、画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一转眼到了1982年的时候,已经22岁的父亲迎娶了我的母亲。
这个时候,父亲还是在村小学做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的工资低,每个月只有30元钱。
自从我和妹妹相继来到这个家之后,家里面的经济也是捉襟见肘。
还好,在爷爷和奶奶时不时的补贴下,我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1987年,也就是在我妹妹两岁的时候,父亲转为了正式老师,工资开始涨到了每月90元,外加一些教龄、工龄啥的,每个月能拿100元。
父亲转正了,工资也涨了,我家的生活也大大提高了。
那时候,我和妹妹成为了全村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我和妹妹不但穿的洋气,而且口袋里经常装着好多零食,瓜子、泡泡糖、桃酥、话梅糖……,应有尽有。
这些零食里,有父亲买给我和妹妹的,也有爷爷奶奶买的。
别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的苦楚,而我和妹妹的童年,却充满着无数的欢乐。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零食里,我和妹妹最爱吃的就是桃酥了。
香香的,酥酥的,一口咬下去简直回味无穷。
为此,父亲就会经常隔三差五的回镇上买些桃酥让我和妹妹解解馋。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父亲推着自行车说要去镇上给我和妹妹买桃酥吃。
父亲刚出家门,迎面而来一个和父亲年龄差不多大的男人。
只见他穿的衣服有些破旧而又单薄,在初冬的季节里,显得格外的冷,他的裤腿上还打了好几个补丁,一脸胡子拉碴的。
父亲一时也没认出他来,就想跨上自行车赶紧回镇上。
却没想到,他走到父亲面前,却开口叫了句:“赵强。”
父亲一愣,缓了好几秒钟也没认出眼前的这个男人是谁。
对方看父亲认不出来他了,叹了一口气说:“我是小六啊,王小六,大王庄的,初一时咱俩是同班同学。”
父亲这才隐隐约约想起来,他上初中时,是有这么一个同学,但是没怎么说过话,更何况,小六子只读完了初一就辍学回家了。
要不是这次小六子找到父亲,父亲都把他忘记了。
父亲问小六子:“小六,你这是要去哪?”
王小六不好意思的说:“我,我哪也不去,专门找你的。”
父亲一脸惊奇,问道:“找我,咋,你有事?”
王小六沉默了几秒钟,接着不好意思的说:“我想借你些钱,家里快揭不开锅了,你看行吗?”
父亲和小六只是同学了一年,又并不熟悉,父亲于是就想拒绝。
王小六大概也是看出来父亲心里不大愿意,王小六说:“实话告诉你吧,我小儿子得了病,这一年下来,杂七杂八花了不少钱,我该借的,都借了,实在想不到再借谁的了。”
“现在亲戚朋友看见我借钱,都是绕着走,我想来想去,才想到了你,如果你没有,那……那就算了。”
王小六说完,扭头就要回去。
父亲开口了,父亲说:“小六子,你给我站着,需要多少钱,你说。”
王小六说:“50元吧,只要50元,孩子发烧能压下去就好了。”
父亲说:“你等着,我回家里给你取。”
我们家里的“财政大权”都是母亲握着,父亲得回家给母亲要钱。
父亲来到家里,向母亲说起了刚才发生的事,父亲又恐怕母亲不同意,于是父亲使劲的在母亲面前说小六子如何的难。
母亲二话不说,从钱匣子里面掏出了50元钱递给了父亲。
父亲也没说话,借过钱,转身就去家门口。
当父亲把这50元钱递到王小六手里的时候,王小六感动的眼泪都快掉了下来。
王小六再三的说,以后有钱了,一定会还给父亲的。
父亲也没有多说啥,就把王小六送走了。
时间一晃,过去了半年,当父亲快把这件事忘了的时候,学校里调来了一个老师,和王小六是同村的。
于是父亲就无意之中向这个老师打听了一下王小六。
这个老师说,王小六家里确实穷,孩子也多,借了亲戚邻居们的钱也不还,现在亲戚邻居都绕着他走。
这个老师说完,就又好奇的问父亲:“你怎么想起打听他的事情了?”
父亲说:“他前几个月借我50元钱,想必他也不会还了。”
这个老师听完笑着说:“肯定不会还了,你就别想这事了。”
父亲回到家之后,对母亲说起了此事,母亲说:“50块钱也不是小数目,咱们全当做了好事了,也就别再去想了,以后也就算吃一堑长一智。”
时间一晃,又是两个月过去了。
爷爷在这个时候得了重病,自从爷爷不当村支书以后,精气神也就没以前好了,再加上年龄大了,整日有气无力的。
父亲为了给爷爷治病,花了不少钱,可谓是把家底都花光了,但是爷爷的病仍然不见好。
父亲实在走投无路了,于是就又想起了之前借给王小六的那50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