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祈福、庆祝,同时也意味着新春佳节即将结束,人们即将开启新一年的生活。在罗甸,“上灯”这一传统民俗别具特色。
顾客正在挑选“上灯”用品。
一大早,走进年货街,浓浓的节日氛围瞬间拉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灯笼摆放整齐,目之所及皆是喜庆的中国红。商家们似乎都同时嗅到了商机,早早就备足了灯笼货品,昔日售卖的商品都暂且搁置,醒目位置都摆上了“上灯”必需品——灯笼。在各个摊位前,人们精心挑选、讨价还价,现场热热闹闹。
顾客正在挑选“上灯”用品。
“我们罗甸人都有正月十四、十五上灯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祭祀灯都特别好卖,所以我们都会提前备货,小的1至2块、大的几十块的灯,各种各样的款式都有。”商家宋廷芝说。
琳琅满目的“上灯”用品。
据悉,罗甸“上灯”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流传着“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灯”的谚语。正月十四、十五,人们会在天黑前到已故亲人的坟前点上一盏烛火,祭奠缅怀逝者,此外,还会将家里的灯点到天明,以此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以前我们上灯都是用蜡烛,现在改用电子灯,祭祀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保障安全、文明祭祀。”消费者吴万权说。
琳琅满目的“上灯”用品。
据了解,正月十四,据传起源于唐朝。这一天,民间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和传说,如守财神、拜临水娘娘、喝亮眼汤、吃糟羹等等。十四过后就是元宵,有一些地方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所以正月十四还有“试花灯”的习俗。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除了传统的习俗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正月十四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代的人们还会通过旅游、聚会、举办文艺演出、猜灯谜等方式来度过这个节日,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图/文 李例、黄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