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民间行街灯会,到成为上海社区民俗文化团队和全国非遗项目展示的盛会,2月12日元宵佳节,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2025年杨浦区环同济第二十届“元宵行街会”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如期而至。
14时,一声锣鼓响彻云霄,在上海市十大景观街之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的苏家屯路路口,金山区的吕巷小白龙舞,以白绸布为龙衣,舞龙者随锣鼓节奏舞动;广东潮汕的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气势磅礴;浙江长兴的百叶龙,由荷花化龙,静则荷塘月色,动则蛟龙腾空……这是行街会的第一篇章“非遗荟聚·喜闹元宵”。大量市民沿街夹道观赏。热闹的锣鼓声中,有居民兴奋地感慨:“看完元宵节行街才算过完了年!”
流动的“非遗”舞台,惊艳的市区街头。为何杨浦年年办元宵行街会,还坚持了20年。
根植于杨浦的“行街会”文化
据《上海民俗杨浦卷》记载,创建于明代的萧王庙即位于杨浦四平地区控江路。元宵佳节,三五成群的唱凤凰队伍抬着纸扎凤凰、麒麟,带着锣鼓乐器,逢门必唱,送上吉祥祝福,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元宵行街会的诞生与杨浦的工业文明相伴。近代以后,杨浦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工业区,吸引大批江浙移民进入上海。原流行于江浙的“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新年风俗与上海的庙会活动相融合,并固定于元宵节进行,形成杨浦地区的“元宵行街会”,在位于杨浦腹地四平社区落地发芽。
自2005年起,杨浦的元宵行街会活动已成功举办了20届。“一开始只是小型的市民民俗演出,后来各种民间技艺、非遗项目都被吸引过来了,今年的行街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主办方介绍。传承传统文化,是杨浦元宵行街会的第一重意义。
全国非遗同台演出的舞台
杨浦“元宵行街会”历经二十载创新与坚守,已从社区自发活动跃升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非遗活动盛会,成为全国非遗团队展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融的标杆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相继获评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
元宵行街会以“巡游+展演”模式,汇聚多地非遗精华,成为杨浦对外宣介的一张文化名片,这是第二重意义。今年,24支民俗表演队伍、300多名演员组成的方阵,将纳西族乐巴舞的原始张力、临涣唢呐的粗犷豪迈、潮汕英歌舞的刚健雄浑,与上海本土的码头号子、四平舞蹈队的创新编排交织在一起。这种“旧”与“新”的碰撞,恰如非遗传承的缩影——既需守护原汁原味的技艺,又需在时代语境中寻找新的表达空间。
紧邻苏家屯路的抚顺路则被打造成为“非遗市集”,集中展示杨浦非遗特色项目。“一心斋”的牛肉煎包、福建三明沙县小吃、“荣庆堂”的香囊制作技艺,与江南丝竹传承人阮弘的现场演奏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元宵行街会的第三重意义,在于其作为社区纽带的功能。四平路街道的居民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人民城市”主题花车由四平路街道居民自主设计并参演,通过动态展演讲述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故事,彰显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元宵行街会以共同的节日符号将陌生人重新联结,在传统仪式中重构归属感,以集体狂欢的形式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正如杨浦活动中的线上互动话题#年味杨浦#,虚拟空间的分享进一步扩大了社区的边界,让文化认同超越地理限制。
杨浦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杨浦人民的生活也因此更加热气腾腾,充满温情与活力。元宵佳节,对杨浦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春节的欢乐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更是新年——蛇年崭新篇章的开启。
新的一年,杨浦人为自己鼓鼓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共同迎接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