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
据记载,东汉时期,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就已流行。唐朝时,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不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更有气势恢宏的灯轮、灯树与灯柱点缀街巷。官府打破宵禁,人们彻夜狂欢。至宋朝,《东京梦华录》生动描绘了元宵灯会的盛景,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使得灯会也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到了明朝,元宵节京城百官放假十日,东华门外的灯市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天上朗月高悬,地上花灯万盏。尽管古代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但在这个万人空巷的节日里,许多灵工巧匠仍别出心裁,将花灯制作得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2025年1月31日晚,河南省洛阳市,非遗鱼灯会表演队伍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景区内巡游。(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丨巨型灯轮堪比“摩天轮”
隋唐时期,元宵节已成国俗大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满城灯火宛如点点繁星。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观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古籍《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因手工业发达,唐朝的花灯可谓相当“重量级”。据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二十丈约有70米,试想一下,灯光璀璨、美轮美奂的灯轮在空中旋转,怎么不像“摩天轮”呢?
唐玄宗时期则更胜一筹,出现了“灯楼”、“灯树”等精妙绝伦的作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设计,以缯采结为灯楼。这座灯楼广达二十间,高达一百五十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作腾跃之状,栩栩如生。就是今天看来,观众也要直呼“巧夺天工”!
丨灯会还有“人工喷泉”
▲《观灯图》轴(宋),李嵩。(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时,元宵节更加深入人心。在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假期的基础上,宋朝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不仅如此,宋朝在花灯的制作水平上也比唐朝更为先进。
宋代元宵灯节,经典之作是大型鳌山灯组,其构思精巧令人叹为观止。“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大型鳌山造型通常为一只或数只巨鳌背负山峦,山上荟萃千百盏华灯,山石、树木齐备,点缀以佛、仙、神的雕塑、绘画等。山上可容乐工伶官奏乐,山前设有大露台,供歌舞演出或工艺品展示。《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了鳌山灯的庞大规模,灯高16丈(约53米),宽365步(约500米),中间还有两条鳌柱,长24丈,金龙缠柱。中间一牌上书“宣和彩山与民同乐”。
作为元宵灯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大型灯彩景观,鳌山灯在宋朝各种与元宵主题相关的诗词文章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例如,宋代连仲宣《念奴娇·暗黄著柳》云:“鳌山彩结,恍然移在平地。”宋末元初汪元量有《越州歌·鳌山灯月照人嬉》道:“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姬。”
不仅有鳌山灯,宋朝的灯会还用上了“人工喷泉”。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首都东京(开封)元宵节盛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元宵节期间,开封府在中心街搭起彩棚,张灯结彩,叠成山林形状,称之为“灯山”,灯山点燃之后,万灯齐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灯山上还彩绘神仙的故事。而皇宫内的“灯山”更是奇妙多姿。以彩带结成文殊菩萨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菩萨手臂能活动自如,五个手指就是五条水道。工匠们用辘轳绞水,送到灯山上的木制大水柜中,按时放水,水从佛像的手臂绕出,飞流直下,喷珠溅玉,状如瀑布。显然,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和喷泉技术。灯山的设计是综合艺术,其复杂和智巧可谓登峰造极。
丨有烟花,还有冰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中盛大的灯会。(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
明朝的元宵节发展到了极致,这归功于皇家的倡导与政令的实施。相比盛唐的“三夜灯”、北宋的“五夜灯”、南宋的“六夜灯”,大明王朝直接开启夸张的“十夜灯”模式,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一日起,至二十日,全国放假,万民同乐。
鳌山灯在明朝进一步发展。据《皇明通纪》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这是皇家特有灯景之一,其外观规模不逊于一座恢弘的楼宇殿堂,可谓“灯景巨无霸”,明宣宗朱瞻基曾写诗描述:“鳌峰万叠排云起,火树千枝赛月明”。
此外,明朝时,烟火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元宵节燃放烟火成为主流。在《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豪家拦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中就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放烟火的场景。
▲清·郎世宁,《乾隆帝元宵行乐图》,绢本设色。(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清朝,元宵节灯会有承袭也有发扬。不过,清朝元宵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冰灯。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冰灯习俗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其中,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冰灯,还有古今传奇人物、神话雕塑......可见,清朝时,冰雕技术就已经十分了得。
正逢元宵,各地纷纷举办起民俗表演和赏灯夜游活动。今年,你去哪里看灯?(完)
综合《北京晚报》、《湖南日报》、《北京日报》等
编辑:江子昕
点个“推荐”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