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丰富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任务。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理论”这一术语,在党的文献里一般特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无产阶级锻造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思想理论工作、重视理论武装,而马克思主义正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1939年底就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理论是指科学的系统知识和原理,马克思主义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做了深入考察,深刻地把握和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是强大的指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识,不同于空想家,不是从先验的抽象观念出发,而是把道义的立场奠立在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基础上,从物质生产关系这一根基的深度指明人的自由与解放途径,马克思坚信“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应有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使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随着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展现出时代的新形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具有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的理论指南。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在波谲云诡的环境中,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需要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挑战,如何认识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有思想理论的定力,认识历史大势,把握社会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把握新要求,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呈现新气象,要有新作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守正创新。立足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实践探索的总结,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需要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使之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哲学能准确把握时代的精神才是一个时代成熟的标志。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只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民族精神的自我肯认,有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新时代的精神的把握,思想观念也有了新的形态,传统的理念已经不敷使用,文化主体性造就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然有其特有的内涵、形态,以回应新的要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势下,两个大局深度互动加速演进,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更趋多元、复杂,我们需要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体现出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作为文化基因,赋予思想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行稳致远,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其民族魂的意义,大国竞争背后的实质是价值观之争。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打破“今日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断言,就要发挥精神性自身的价值。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沃的文化涵养,“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种精神的独立性,正是我们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底气所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学来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宣告破产了。“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巨变,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在国际社会科学的学科范式上,也曾是遵从西学,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科学观念,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同样也居于主导地位。而今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摆脱西方话语霸权的状态而走向自立,我们则在构建社会科学的自主话语体系,走向自信自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强调的自主性并不是指孤立的隔绝的自我封闭,而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行综汇的艰巨的思想创造。自主知识体系,涉及研究的问题、时代环境、突出特征,知识本体是由概念、命题、规律、关系、方法、范式等组成的圆融一体的整体性结构,知识由真理与信念构成,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析,揭示知识体系要素,形成标识性概念,是重要的环节。
知识形态的演进,源自实践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综合作用和强有力的推动。深耕道理、揭示规律,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形成学术支撑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知识体系创新。这种自主知识体系,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来源于把“两个结合”运用于思想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守护好“魂脉”与“根脉”的同时,创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是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