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历史学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作为历史研究主体的历史工作者,其历史观深刻影响他们对历史的分析和书写。历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切实增强历史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践行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工作者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坚持把“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作为考察历史的核心视点,践行“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此,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及其重要意义的旧唯物主义,将视野投向社会历史领域时,难免沉湎于“直观性”的窠臼,最终必然会陷入唯心史观。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迷失,马克思提出要用实践的观点理解和把握世界,并从科学的实践观的主体性和物质性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处不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彼此相异的。唯心主义者考察历史时,将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的作用无限夸大,广大人民群众被看作群体失声的匆匆过客乃至“群氓”,其历史作用也被忽略不计,形成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走向了唯心史观。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的历史书写,停留在主要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历史人物的动机上说明历史,给历史研究罩上了重重迷雾,使人们难以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突出作用,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力图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发现历史的本质规律,尤为关注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劳动群众。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深刻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社会主体地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即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彻底的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厚植“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信念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构成。在群众史观的论域中,亿万人民群众的“合力”汇集而成推动历史发展的洪流。因此,列宁指出:“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对群众史观的阐发和运用始终贯穿其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明确提出并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从深层次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起,是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起点的。可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群众史观的当代表达。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厚植“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努力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反映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深入研究事关国家发展和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

历史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一样,都需要弄清楚“依靠谁”和“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历史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回答和解决好人民群众热切关注和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大历史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立场,从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省思中厚积薄发。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研究的源泉。从事历史研究,最根本、最关键的办法是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绎历史规律、谛听历史回声。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不能将研究视野局限于个人的学术兴趣,而应自觉将个人的学术研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从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动力和灵感,创作出无愧于人民、不负于时代、有益于社会的精品力作。

广大历史工作者要永葆人民情怀,坚持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著书立说,努力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在历史研究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呈现,反映着民众的诉求与呼唤;问题中包含着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凝结着有待回应的群体关切。历史工作者要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感,直面和解决各类理论和现实问题。其次,要打造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在人民群众中能够传得开的历史学话语体系,使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更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更易于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最后,要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历史学”,依托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等人文景区与场所,增设普及历史学知识的设施和内容,提高人民群众对历史学知识的可及性,满足历史研究服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广大历史工作者要恪守人民情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活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层面,还体现在人民群众以主体尺度对历史作出的评价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社会性是历史研究的显著特征。历史工作者“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秉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推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不同,历史学沿循时间脉络,重访千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的步履,在沟通古今中形成对社会、人、事与环境之间彼此关联及延续变迁的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广大历史工作者必须学深悟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史学传统,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深入阐释中华民族积厚流光的文明历史,书写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学理深度,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学新篇章。

作者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