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AI吗?这个春节,以DeepSeek、豆包为代表的AI黑科技火爆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艺界也不例外。


“AI时代已经到来,人类又一次腾飞。我们满怀激情,与AI一起潇洒奔跑……”2月11日下午,由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举办的“AI 背景下文艺创作研讨会”,在章剑华作词、AI作曲并演唱的《给Al一个拥抱》的歌声中拉开帷幕。江苏省老中青文艺工作者参加研讨。

当艺术遇上算法,创作边界被重新定义

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教授、AI专家孙峰峰以“AI语境下的数字艺术创作路径与实践”为题,结合具体案例,向艺术家们提供了当前艺术创作应如何抓住机遇、推行思维变革与创作转型,以适应艺术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见解。


孙峰峰现场展示了由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美育工程建设团队联合完成的“气韵再生”AI绘画模型,这一模型以中国古典绘画大师风格为范本,对黄公望、沈周、仇英等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要素拆解和意义标签,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最终生成能绘制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算法模型。利用这一模型,能以大师们的气韵和风范绘制各种新题材的作品。孙峰峰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具有不容忽视的美育意义,以及文化产业开发的前景。

人类与AI,会在艺术的顶峰相遇吗?

讲座后,艺术家代表冯健亲、赵绪成、衡正安、杨京玲分别发言,畅谈对于利用AI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看法与体会。


看了人工智能算法做出的莫奈风格的绘画作品,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认为,AI做出的绘画作品不够像,与莫奈本人的作品相比,艺术水平相差甚远。他表示,利用AI大模型训练艺术家,最起码要把艺术家的百分之八九十的作品研究清楚。要用好AI这个工具,必须深入地学习,还要继续做学问。


在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赵绪成看来,AI确实大有文章可做,可以跨界融合去探索,他本人也正在做一些试验。但跨界融合需要艺术感觉,有些东西仅靠AI算法是画不出来的,艺术作品还需要活着的人的灵魂。


“AI因为有其强大的功能,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无所不能。”省艺研会特聘专家、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衡正安说:“理性思考后可以发现,真正能为我们服务、提升我们能力的不是它有多么海量的内容、多么神奇的技术,重要的是如何去掌握并运用它,实质是考验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2022年的元宇宙,到2023年的ChatGPT,再到今年都在热议的DeepSeek,AI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杨京玲认为,在未来,艺术史或许会有两支笔的贡献,一支笔是AI算法之笔,另一支是人类从未放下的灵魂之笔。

以从容姿态,正确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省文联主席、省艺研会会长章剑华主持研讨会并讲话。他指出,AI是一种工具,能够提供数据支持、生成创作方案和辅助创作流程,但绝不能替代文艺创作者的独特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家应当善于利用AI,为创作赋能,但不能被AI牵着鼻子走,必须坚持文艺创作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尤其要注重八个关键词:生活、在场、真实、情感、思想、个性、创新、合作。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看待AI的作用,在热情拥抱AI的同时,继续深入生活,不断创新和提升自我,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文关怀、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


“大开眼界!”参加研讨会的艺术工作者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能够帮助文艺工作者及时捕捉并深刻理解AI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以从容姿态正确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搞好文艺创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任雨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