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够站立中国画坛的潮头是人生的奇迹,就像深山中的一块顽石,随着涧溪入江入海,千淘万磨,当在海滩展现于世人面前时,已是晶光四射的美玉。他叫任率英,我国承前启后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没有来自官方的命名,但他的人品画品令民众都称他是人民的艺术家。

他从乡间走来

任率英1911年出生于河北束鹿新城镇(今属河北辛集市),原名敬表。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病逝,到读书的年龄父亲又离世,只好寄居在舅舅家生活。从现有的资料看,他的家庭并不属穷困,上得起学,又喜欢画画的孩子应是生活在吃穿尚可维持的家庭中,青少年时期的贫寒是父母双亡到舅舅家后的事情。

中国人物画历来有重彩、写意之分,写意属文人画,难到乡间,只有滥觞于皇室宫廷的重彩,千年的战乱与朝代的更替,令其以壁画的形式广现于民间的庙宇亭廊。梧桐招凤,招引小率英的则是镇上庙里的壁画,那神采奕奕的佛神画像就像蜜糕一样逗引得他驻足凝视不忍离去。当然还有年画,画中极为有趣的人物故事更让小率英百看不厌,不过年画上的人物总让他感到不如壁画上的神仙引人入胜。还有小镇乡间逢年过节唱大戏,戏台上的戏装人物亦叫他着迷。年龄稍大,他开始收集香烟盒里的画片儿(民国时期为推销香烟,每包烟里都附赠一张小画片),不仅是欣赏,还要照着画片儿描画。再大些便到庙里临摹壁画上的画像了。

镇上最有名的画工叫冯老智,擅长画神佛与历史人物,于是任率英就像现在的粉丝追偶像一样开始追冯老智。真是天赋所成,冯老智聚徒讲技法,他人小隐于其中听讲,竟能将偷偷观摩的画法默记在心,然后回到家中凭记忆一一摹画,逼真的画稿引来邻里啧啧的赞许。没有任何资料说小率英拜师冯老智,但俩人以师徒相称是一定的,一是小率英十岁已无须偷学,课余可以跟着冯老智学习画人物与佛像;二是冯老智鼓励小率英习画,以绘画改变自己的命运。授艺与传志,做师父的将这两项职责都施于小率英,岂能不是师徒?任率英毕生都尊冯老智为启蒙授业恩师。毋庸置疑,他的绘画技能与笔意思想都来自民间,并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他的习画之路是极为艰难的。一年寒冬他到庙中临摹壁画,大殿里寒气砭骨,待画完竟冻坏了一双手。1930年新军阀的战乱,给中原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年已二十的任率英为了养家,被迫只身闯关东,到哈尔滨一家文具店当学徒。不幸的是,他把赚来的大部分钱都寄回了老家,生活过于清苦,下班还不忘习画,劳累使他染上肺结核,被老板辞退,只好抱病返乡。

杰出的人物必有豁达的胸怀,任率英虽首次走出乡土受挫,但绘画的理想并未动摇,他一边在乡间务农,一边静心习画。他曾觅得清中晚期著名人物画大家任伯年、费晓楼、王小某的画谱,如获至宝,临摹不辍。随着眼界的放宽,他认识到自己没有系统学习现代人物绘画技法的不足,于是用务农所得先后报考了香港中国肖像学校、上海十联漫画函授学校、上海忠彪油画函授学校、北京国画函授学校,以信函邮寄作业的形式学习。连续四五年的函授使他的画艺得到质的提升,在当地渐有名声,他的肺结核竟在彩墨纸砚的静气消磨中痊愈了。

鹏鸟息枝,就待展翅高飞。


任率英《嫦娥奔月》


居京可登高楼

任率英铭记冯师的教诲,立誓要以画笔改变命运,何况已见过世面的心时刻都在提醒他走出束鹿。卢沟桥事变前他再次走出家乡,只身来到北平,寄居在亲戚家寻找机会。居京卖画是极为艰辛的,若没有圈内人引荐比登天还难,一个毫无背景、满身乡土气的青年更是难上加难。任率英先选择参加中国画函授班,认识了授课教师吴一舸。吴一舸与任率英同庚,二人亦师亦友,遂成一生的朋友。通过与吴一舸的交往,任率英认识了当时已名震京华的治印与刻竹名家张志渔。张志渔喜爱这个质朴的农家青年,知他专攻重彩人物,便引荐他拜师徐燕孙。

徐燕孙何许人?民国京派画坛扛鼎的大家,只从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一职,便知其画坛地位的显赫。他师从前清宫廷如意馆画师管念慈,又汲取吴道子、李公麟、陈老莲等人物画家之所长,创造出徐氏独特的重彩人物技法,遂成一代宗师。后世吴光宇、王叔晖、黄均、刘凌沧等新中国人物画耀眼的大家均是他的门生。进了徐燕孙的大门,任率英的绘画艺术之路便展现了光明前景,他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但这不代表任率英不再努力。旧式授徒并无规则,全看老师的心境,学生学画也重在观摩老师的笔墨章法。初始徐燕孙拿出自己的画作给任率英看,不做实际的讲授,任率英只能从画作中体味老师的技法要点。徐燕孙每要卖画,便交与任率英往画店送画。任率英把这视作难得的机会,送画途中将画作先观摩品味,尤其是把兵器、旗幡等细部的画法用心记下。

耕耘与收获就是这样公平,在徐燕孙的指导下,任率英的画渐渐在京城有了市场,他创作的《麻姑献寿》《携子游春》虽然带有徐师的笔意,但新颖的构图和清新的设色,一面世便获得广泛的赞许,挂出即售出。北方多省邀请他举办画展,一时声名鹊起,成为画坛重彩人物的杰出画家。

他将家人接来,开始以卖画为生,实现了他用绘画改变命运的理想。当然卖画不易,加之有七个孩子,为了全家的温饱,只有每天伏案绘画不止,常常熬到夜半还不能住笔,这养成了他一生勤奋的习惯。在他去世前几年还以极大的毅力对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及《百美图》作放大设色创作,为后世再添瑰宝。


彩墨只为人民

任率英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前在家乡入门彩墨;二十七岁入京拜名师,进入文化圈,画坛声名渐起;他的艺术升华完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做创作员之时,成就了他人民艺术家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卖画市场消失,为解决画家的生活问题,国家适时推出了美术教师、工艺美术厂美工、出版社美术编辑等一系列工作,请他们自主挑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的任务是画年画与连环画,任率英第一个出来申请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乡间的年画、小画片是儿时引导他走上艺术之路的“老师”,他认定重彩人物画在这个领域会大有作为。他先后动员了包括恩师徐燕孙在内的刘继卣、王叔晖、陈缘督等名家到出版社工作。出身乡间的任率英真如鱼儿入水一样,新的岗位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任率英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连环画的开拓者之一,他创作的《白蛇传》《鲁智深》《桃花扇》等传世之作,摒弃了旧连环画人物猥琐、孱弱、灰暗,缺乏个性的画法,将古典作品赋予人民性,正面人物形象健康、阳光。他在下笔前都要对人物做性格分析,使笔下人物充满个性,令连环画发生了时代的飞跃。

任率英的年画更是中国老百姓的最爱。他来自乡间,懂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所选题材虽为古代人物故事,但每幅画都充满了人民性,在技法上注重情感个性的描绘,设色明快亮丽,能够触动观赏者的内心。他1955年创作的重彩人物画《嫦娥奔月》曾发行数百万张,二十六年间四改其稿,以精妙的构图、飘逸的身影、生动的表情、绚丽的色彩,成为重彩人物画的神品而载入我国文化史册。另一幅《百岁挂帅》发行四百一十一万张。他的九幅年画曾一次发行一千七百万张,这一成就,古往今来的年画画家无出其右者,可见中国老百姓对他作品的喜爱程度。

任率英虽在年画、连环画方面取得这样多的成就,但他的根基依旧是工笔重彩人物。他拜师徐燕孙,与中国千年以来的人物画家一脉相传,用为人民作画的气魄,与同时代的一批画家共同开辟出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新篇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率英在著名社会活动家、画家叶恭绰的感召下,与当时北京市一大批画家如王雪涛、周元亮、胡爽盦等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八十年代出任农工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东方书画研究社社长,还担任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

任率英接任东方书画研究社社长时,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在紧张筹备中,他以书画社的名义组织画家为亚运会挥笔义卖,当时启功、周元亮、刘炳森等著名画家都捐出了力作。胡爽盦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响应,任率英以古稀之年蹬自行车到胡爽盦家中拜访,胡爽盦感动得当即应允参加义捐活动。

“文革”结束到他1989年病逝的十三年间,任率英为慈善事业捐出六十幅作品。工笔重彩画耗时耗力,稍大的作品常常要画一个月方可完成,可见他的慈善之心。1989年初,他被诊断为贲门癌晚期,但为了促进刚刚打开国门的祖国与美国的联系,他还是坚持组织了三十三位著名画家赴美国缅因州开办画展。

1989年8月15日,忙碌一生的任先生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八岁。



作者简介:

马镇,1949年生于北京。曾为中国石油工业服务17年,后供职于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任农工党党刊《前进论坛》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小说《亲王之子》、中篇小说集《血湖》、长篇报告文学《大漠无情》、纪实性散文《中国石油摇篮——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散文体《中国神话与传说》等。其中,《亲王之子》获河北省作家协会1987—1990年度文学奖,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皇亲国戚》、电影《豪门浪子》;《大漠无情》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内容简介: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带有鲜明印记的民族符号,自宋元以来虽朝代更替,技法变革,但都没有改变笔墨丹青的本源。进入二十世纪,面对时代剧变,中国画也迎来了突破传统、开创新气象的关键时刻。

本书记录了二十一位从民国走来的中国画大师的艺术道路与生活经历,透视了中国画变革中的艰难,映衬出画家在大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作者也从中做了客观的评述。

本书追求内容的真实与语言的优美,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近现代画史、画圈人物故事以及民俗文化等知识。让读者有思想上的收获,亦是作者的追求。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