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宇先生与杨国光先生

乙巳新春伊始,我便动身前往兰州,再次踏上这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西北古城,只因斯处有我牵念已久的艺术大家杨国光先生。去岁,我曾数次与杨国光先生电话里谈及举办“纪念秦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事宜,并在癸卯年秋日持赠先生秦征先生百年诞辰《画舫》专刊以做留念。杨国光先生对秦征先生的艺术及其人生深为慨叹并予以高度评价,特别是在细细品读过由我撰写的七千字长文《丹青垂范艺史风骨熔铸画魂——秦征先生百年诞辰随想》之后更是百感交集,为秦征先生坚定崇高的革命信念和艺术理想深为服庸,秦征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其嘉言懿德如高峰般巍然耸立,令人仰视!诤友相见亦是老友重逢,我和杨国光先生再次在春光里茶叙,话题不免就聚焦在了秦征先生这里。之前不久,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了“纪念秦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我精心策划了此次活动并由尚辉先生学术主持。杨国光先生虽不是秦征先生“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同窗,亦未能赴京参加秦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但我依然为杨国光先生准备了一座潘奋先生创作的“秦征先生铜像雕塑”。



《恩师秦征先生》(何家英先生绘)



赵景宇向杨国光先生赠送秦征铜像雕塑



赵景宇先生和杨国光先生

当我把这座沉甸甸的铜像雕塑放在先生手中的时候,我能够分明地感知到杨国光先生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先生颤抖着双手接过秦征先生的铜像雕塑,目光里闪烁着泪花!随后我们打开《画舫》纪念专刊,再次重温秦征先生一幅幅经典的美术作品。特别是翻阅到秦征先生的那幅《家》的时候,我向先生讲起,在纪念座谈会上冯远先生对于《家》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他认为秦征先生的这幅作品是完全可以和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比肩而立的,或可说就是现代版的《流民图》!杨国光先生频频点头、深度认同。应该来说,《家》这幅作品对于秦征先生而言意义非同一般!1957年,秦征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中完成了这件作品并被文化部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而恰恰就是这幅作品,同年被定为“社会主义的毒草”,秦征先生也由此被错划成“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彻底平反!可以想见,在长达22年的“右派”生涯中,秦征先生承受了多少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折磨!秦征先生虽历经风雨沧桑而痴心不改,用手中的画笔,饱含深情地努力践行着“艺为人民”的文艺宗旨,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油画精英,同时又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以一颗赤诚的拳拳报国之心投身于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他的艺术是在枪林弹雨中产生并历经革命烈火和蹉跎岁月洗礼之后巍然耸立的精神丰碑!他的人生更犹如烛照东方的智慧永远闪耀在其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秦征先生与何家英先生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980年,何家英先生即将在天津美术学院毕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因何家英先生是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天津美院的,按照当时的政策,只能是哪里来回哪去,但秦征先生就是这么爱才!得知何家英先生的档案已经被天津市教育局从天津美院提走,第二天就要退回天津市宁河县赵本公社大邓大队,秦征先生骑着自行车,亲自到天津市委找到当时的白桦市长,表明原委,并当场写下申请材料交由市长批示后才把何家英先生的组织档案留住,之后就是何家英先生留校任教的事情了。后来何家英先生深情回忆到,“没有秦征就没有我何家英,他是我生命中的大恩人”!而何家英先生在我看来亦并非是常有的“千里马”,秦征先生则更是“伯乐”中的“伯乐”了!



《杨开慧》(何家英先生绘)

戊戌金秋时节,我在上海为何家英先生和陈佩秋先生学术策划了“无负芳华———陈佩秋·何家英中国画作品展”,展览轰动了上海滩!此次,我亦给杨国光先生带来了一本珍藏版的《陈佩秋何家英中国画作品集》。我深知,杨国光先生是非常钦佩陈佩秋先生的。先生言,陈佩秋先生的艺术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我和杨国光先生边喝茶边欣赏着画册并认真地对先生说,“陈佩秋先生的作品吸收了法国印象派的艺术元素”,杨国光先生顿时深情激越起来,说到,“您说的太对了!陈先生的作品中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这种艺术效果前人是没有做过的,而且她这个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的创新,和现在的某些人所谓的“创新”是绝对不一样的”!我随即对先生说,“现在的所谓的“创新”那叫“标新立异””!杨国光先生连声说到,“是的,是的”!在何家英先生的水墨人物画《杨开慧》作品前,杨国光先生止不住地啧啧称赞,我说,“何家英先生的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其写意人物画的巅峰之作,更可以说是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中的经典”!先生欣喜地品读着画册里的每一幅作品,并对我正在撰写的艺术随笔集《追寻美的历程》所遴选入编的艺术家深度认同,体现出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和艺术高度!我再次对杨国光先生吟咏起为他做过的一首诗:冷峻观天下,从容向远横。净心凝铁质,清骨自峥嵘。宁作青云伴,杂丛不与争!先生微笑着,并以坚毅的目光注视着我,我亦会心地与先生畅谈艺事,开怀不已!



陈佩秋先生作品赏析



陈佩秋先生作品赏析

在近百年的中国画坛,陈佩秋先生的绘画艺术继往开来,是极具历史性意义的。她自少年始便致力于宋人山水研究尤以南唐赵幹、南宋刘李马夏用功甚深,青年后于山水之外,更倾心于钱选花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精研八大山人,并开始探索将西方印象派的光色技法与中国画笔墨相融,画风自然由早先的细描勾染转向阔笔的花树与精工的禽鸟,精妙的笔墨与印象的光色交相辉映,为画界所瞩目;八十年代后期,陈佩秋先生以游历西方的生活体验,随即展开对印象派光色技法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全新探索,并由花鸟画科转向山水一路,至九十年代中期而大成,为众所惊羡,嗣后,以丹青致优,山水、花鸟齐头并进,真气弥漫,层楼更上,若无穷尽!依我之见,陈佩秋先生的艺术创作是以创新来体认传统修养的,她的作品形象优美,笔墨精妙,色彩明净,清新自然,其对画面空间氛围的景深妙造,更上接北宋全景花鸟的传统文脉,将之创造性地转化并创新性地发展成为个性的典型风貌,透过其山水背景的布陈,雾气云光的渲染,隐约混沌中释放出光明,她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形象的生动、笔墨的丰富、色彩的多样乃至意境的清高华赡,足以“夺造化而移精神”,确已臻通天尽人之境!在陈佩秋先生看来,以印象派为参照,重振并发展中国画的色彩传统,或许已成为她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她的艺术实践也再次证明,明清传统所倡导的“形象美不如生活,笔墨美高于生活”,固然是一条可行之道,然而,唐宋传统所倡导的“形象美笔墨美并高于生活”,似乎更是一条艺术的“正途大道”!



赵景宇先生与杨国光先生

我始终认为,在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潮流中,一位艺术家要保持其独有的姿态是极为难得的,而这一点,何家英先生真正做到了!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作品从未也丝毫没有时流的印痕。与之相反的是,在潮流汹涌而至的时候,他却能够做到以反思的方式从中超拔而出。而于潮流之外,他对现实生活敏感而又细微的观察与表现,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理想不变的守望与执著,他的才思、才情以及由此而散逸的诗意情怀,他的唯美艺术世界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加之其向来从容不迫的自信步履,都建构成为他不入时流却又令人油然生发敬意的姿态。对现实主义艺术理想的守望,驱使着何家英先生从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生活中找寻属于自我的创作依据。何家英先生兴致盎然地体察并洞悉着现实生活,竭力从当代社会的景观中寻求新的视觉元素。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坚定的守望者,何家英先生始终对自然与生命保持着信奉的态度与精神,无论艺术创作还是人生命运,他都力求顺其自然,师法自然,注重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以表现人性之美为其终极美学理念,正是缘于这种谦逊、通达的人格特质,使得他始终以清醒的探索姿态来面对自我、面对社会,在艺术追求中保持着殉道式的坚守,并在新的艺术浪潮中保持着他的自信和豁达。在我看来,何家英先生的艺术,已然实现了诗意和画境的融通,他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诗画境界与人文情怀交融的精神家园!陈佩秋、何家英先生的艺术,不仅形象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尤其绘画艺术所展现出的精神和活力,更体现出绘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量!她们的共同之处,是在认同中国画创新多元化探索的同时,依然坚持以继承传统、精研传统作为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精神旨归,又以勇于革新、不断创新的维新精神向艺术高峰阔步景行!

毋庸置疑,不仅是秦征先生,陈佩秋先生,何家英先生,甚至包括杨国光先生,他(她)们的作品,都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践行着“洋为中用”、“衡中西以相融”的艺术理念,这,不仅体现出其绘画语言本身的智慧,更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智慧!这些艺术大家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姿态和精神是令我异常感佩的,感恩和杨国光先生再次相遇在春日的时光里,在丹青中找寻那一抹悠然的雅意,在翰墨里共享那一处清心的芳尘!感念于斯,遂作此文以为深念。

(文/赵景宇,乙巳春正谨记)

陈佩秋先生作品赏析



















何家英先生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赵景宇,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诗人、工笔人物画家,丹青绘事之余兼擅文学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员、研究员,北京陈少梅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诗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代表作品有《易安居士图》、《竹阴纳凉图》、《丽人行》等,著有《梅园诗话——赵景宇诗书作品集》(林凡题)、《艺途漫步》(米景扬题)、美学理论文集《追寻美的历程》(何家英题)、《高原画魂——马西光绘画艺术研究》等。2018年10月在上海云间美术馆学术策划“无负芳华——陈佩秋·何家英中国画作品展”,2019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学术策划“逐写春光——庄寿红中国画作品展”,继而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社会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