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即1397年,大明王朝的科举考试年。本以为这是平平无奇的一年,就像史书上记载的多次科举考试那样,正常录取,然后这些人进入仕途,享受荣华富贵也罢,为百姓服务也罢,留名青史也罢,遗臭万年也罢,是每个人的不同选择。

但是,因为南北榜案,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和历次的科举考试不同。南北榜案对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的科举考试,可以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这个分的方式,按照《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来划分的。

也有一些观点把童试看作明代科举考试体系的最低一级,但是根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这本书的论述,虽然童试与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未成为参加乡试必经的一级考试。具体论述过程,我就不再赘述。

乡试,一般来说,每三年举办一次,除了一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例如因战乱而停考或者改期,还有因为水火之灾改期,甚至还有因为皇帝派遣考官迟到了而改期。

因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也称秋闱。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这里的乡,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乡。

乡试也可以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阶段。

明代乡试中,明初录取率一般在10%上下,成化、弘治年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到3.3%,而实际录取率又比这个低,到了明末,个别省份,例如江西,录取率甚至不足2%。这可见明朝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

江西乡试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江西是明朝出进士的大省。

乡试中榜又称乙榜,也叫乙科。乡试的第一名,又称解元。

明代的举人,就是指通过乡试的考生。

会试,一般是在举办乡试的次年的二月,各地通过乡试的考生赶往京城,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又称礼闱。此时正是春季,又称春闱。会试的第一名又称会元。

殿试,一般在三月,分三甲。殿试由皇帝主持,殿试一般没有黜落,主要是确定考试的等第,名次。

一甲三名,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被视为三鼎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为传胪。

每次殿试的录取人数不一定。

殿试录取称为甲榜、甲科。

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叫两榜出身,就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又通过甲榜中进士而授予官职者。

通过对于明朝科举考试的简单介绍,你应该知道,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以及明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了吧,这些考生能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参加京城会试,那确实是走了很远的路。

洪武三十年,即1397年,二月,正是礼部举办会试的时间。

经过朱元璋的精心挑选,他选择了刘三吾、纪善、白信蹈等为主考官。

刘三吾在当时士林的呼声很高,可以称之为当时的大儒,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对他的形容,“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选择他为主考官,正常来说,是比较稳妥的,而且他当年已经是85岁的老人。

谁也没想到,偏偏就这一年,出了大事,不仅对刘三吾的人生影响巨大,还影响了以后的明代科举考试。

这年会试是正常进行,然后是殿试,三月初一,朱元璋在奉天殿策试举人,录取了51人。

“时廷对者五十一人,擢陈䢿为第一,赐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然而就在一切正常之时,不正常的事情却发生了,因为这51人都是来自南方,北方的学子没有被录取的。

本来大家还没注意到这个录取学子的籍贯问题,几天之后,大家发现不对劲。

尤其是北方学子,面对这个情况,自然是不甘心。

通过前面对于明代科举考试的简单介绍,全国选拔的人才,又有谁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

他们纷纷为自己鸣不平。

南京城的街头,格外热闹,无论是饱读诗书的学子,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参与到讨论中。各种流言蜚语,在南京街头流传。

主考官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有的流言直指刘三吾,认为他是湖南茶陵人,他批阅试卷时,照顾南方士子,才有了这么个名单。

既然有这么多学子鸣冤,当然得查出个水落石出,究竟是主考官舞弊还是这里边有什么阴谋,还是怎么个情况,总得有一个说法。


朱元璋画像 图源:网络

强烈要求彻查此事的,还有一个人,他是朱元璋的侍讲张信,他是1394年殿试状元,他也怀疑1397年的科举考试有阴谋。

朱元璋的性格大家也都知道,对于贪污腐败,官员弄虚作假,他非常痛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此前还没出现过这么严重的涉嫌考场舞弊的案件,所以必须彻查此事。

后来朱元璋派一些人复审这件事,里面就包括张信。

经过这些人的复审,大部分人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录取结果没有问题,录取的考生,他们是符合要求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只不过凑巧了,这些人都是南方人而已。

也有两人有不同意见,这两人后来得以保命。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复审的结论,北方学子更加愤愤不平,更觉得他们是官官相护。

有人上告朱元璋,是张信等人故意把陋卷进呈,刘三吾等人确实有责任。

这罪名让张信倒了大霉,张信被处死,85岁的刘三吾被发配戍边,白信蹈也被处死。

刘三吾的结局,《明史》的记载是,建文初,刘三吾被召回,后来死了。

1397年六月,朱元璋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他又举办了殿试,这次的结果是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他录取了61名,这次录取的清一色全是北方人,没有南方人。这次殿试,朱元璋点的状元是韩克忠。

“时廷对中,擢韩克忠为第一,仍赐克忠等进士出身有差。”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件,叫南北榜案,也叫春夏榜案,春天三月的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夏天六月的殿试,录取的都是北方人。

按照王世贞的《皇明奇事述》的记载,1397年,春榜殿试录取之人,“俱不刻《登科录》”。

洪熙元年,即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规定了取士名额,十人里面,南方人占六人,北方人占四人。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就驾崩了。

到了宣德、正统年间,规则更加细化,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卷取55名,北卷取35名,中卷取10名。

此后的明代,景泰初用的是永乐年间的惯例,永乐年间是没有分地而取的。后来,明朝又启用了南、北、中分卷制度,规则说明更加细化。


朱瞻基画像 图源:网络

为什么会发生南北榜案?

实际上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

从1370年,大明王朝第一次科举取士,到洪武三十年之前的科举考试,明朝六次殿试,状元都是南方人。而且从录取的比例来看,也是南方中榜的人逐渐增多,北方中榜的人逐渐减少。

科举考试上逐渐形成了南强北弱的这样一个局势。

其实面对这种局势,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如果再往前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局势?那就是跟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系。

唐朝后期,北方成了战乱的重灾区,很多人逃往南方,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两宋时期,北宋灭亡后,大批的人同样为了躲避战乱,还是往南方跑。

经历了南宋之后,南方的物质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方明显比长期受到战乱的北方发展得更好。

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后,南北地区差异并没有缩小,而朱元璋起家,也是在南方,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笼络了很多谋士,并且强调学校的建设。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很多文化上的影响。

在明朝建立之后,南北方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同样很大。

而且还有一点,北方的一些文人,并不愿意为朱元璋效力。

北方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南方,导致出现了非常极端的情况,在1397年的春天殿试中,北方甚至没有上榜的人,这也并不奇怪。

当时的一些人认为刘三吾舞弊,才出现了这么极端的情况。

在《明代国家权力机构及运行机制》里,提到了刘三吾办的一件事。

朱元璋以布衣夺得天下,然后又用了重典治理天下。所以他就感觉《孟子》里的一些话,好像在针对他,后来,他就命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减。

刘三吾等人经过反复揣摩,最后从《孟子》250多条里,删去了85条。

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刘三吾并不是个愣头青,朱元璋让他删减《孟子》,作为一个文人,你说他心里有没有抵触的情绪?想必是有,但是和保命相比,他选择保命。

他也害怕朱元璋对他下手。所以他接受了这个工作。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1397年,都已经85岁官场老人了,竟然做出了会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学子的举动。难道他就是藏有私心,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朱元璋不会发现这个榜单的特殊,或者说,就算发现了,朱元璋也不会惩治他?如果他真得这么认为,他从哪儿来得这么大的信心?

如果刘三吾有私心,什么样的报酬,才会让一个85岁的老人做出这样一个疯狂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85岁的官场老人,在朱元璋身边陪伴很久,看到了这位帝王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里,杀了那么多人,然后你还想在科举考试中照顾自己的同乡,难道你真不害怕吗?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刘三吾都没有自寻死路的必要。

从他删减《孟子》这事,就能看出来,他不是不懂得变通。

那么,刘三吾会试录取这些学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达到了他的录取标准,后来张信,作为1394年的状元,他也认为这些人是应该被录取的。

当然,礼部会试,有主观成分,就像皇帝殿试,他也是有主观成分,这是科举考试难免的。

你说朱元璋为什么会在1397年,直接弄出一个夏榜,录取了北方的61人?

这又得从朱元璋的身份说起。朱元璋是一个帝王。

朱元璋需要缓和南北地方矛盾,稳固统治,科举考试大批官员进入仕途,他本来选择刘三吾等人当主考官,想看看全国的知识分子到底是什么水平,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刘三吾录取的这些人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下令复审,其实就给了这些人一个台阶,张信在这一点上没有妥协,于是造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事件。

而朱元璋作为一个统治者,如果他不出手,北方官员和北方学子的愤怒无法平息,这样一个情况下,刘三吾和张信就变成了替罪羊。

南方官员和北方官员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朱元璋的做法,也没有改变以后明代的科举考试上,南方学子占优势的局面。但这是朱元璋的一个态度,是他给北方官员和北方学子的一个答复。

修《国榷》的谈迁也感叹“正义汹汹,非为公怒,实为私怨也”。

有的人的观点认为刘三吾的这种做法,是江南官僚在对朱元璋的作死试探,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我想象不出来他们有这样一种挑衅朱元璋,试探朱元璋的理由。

从明朝建立到1397年,南方官员的优势由来已久,他们已经在官场占据着优势,又怎么会肆无忌惮地去做一些事情?

从来都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没听说一句,穿鞋的不怕光脚的。

尤其是面对着朱元璋这样的一个喜怒无常的帝王。

从1380年的胡惟庸案开始,经历明初四大案,朱元璋已经把他心中认为可能有二心的人,都清洗得差不多了。这些剩下来的官员,心理上已经对朱元璋服服帖帖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试探朱元璋?

1397年科举考试春天的这个榜单,恰巧是反映了南北方当时的一个现状,而朱元璋的后来的做法是在平衡南北方的矛盾。

他是从帝王统治的角度出发的。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一件事,史料记载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二年。

朱元璋和刘三吾在讨论治理百姓的方法,刘三吾的观点是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不一样,有的地方可以用道德教化,有的地方要用重典管制。

而朱元璋的观点是地域虽然有南北之分,百姓却没有二心,帝王应该平等看待。

朱元璋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哪个地方都有,君子可以通过道德教化,小人畏惧法典,实施教育各有适宜的对象,怎么能一概而论?

这一段话其实也挺有意思。

对于南北地区的差异上采取的不同的方法,刘三吾认为可以分地区来管理,而朱元璋的看法是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小人,也都有君子,不必分地区管理。

但是在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上,朱元璋为了缓和南北的矛盾,他在分地区去录取。

朱元璋有他的考虑,刘三吾有他的考虑。

从整个案件看来,朱元璋在趁机打击南方官僚的同时,也提升了北方官员在官场上的影响力,讲究了一种平衡。

而对于刘三吾的获罪,在《明英宗实录》中,提到“尝闻洪武三十年,礼部会试贡士,考官刘三吾等出题,内有讥讽朝廷及凶恶字”,但是我翻阅了不少史书,我是没看出来刘三吾他出的题里,究竟有哪个字,或者哪些字在讥讽朝廷及凶恶。


朱祁镇画像 图源:网络

南北榜案对明朝影响深远,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全国的教育普及,让偏远落后地区,在科举考试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也缓和了社会矛盾。

但是在官场上形成了一个潜规则,来自同乡的一个潜规则。

明朝的这些学子,本是天子门生,但是经过这样的一个分地区的录取之后,明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之外,又多了一个同乡关系。

如果这些人是同乡,关系就拉得更近。这种地域之间的划分是很明显的。

尤其后来,明朝官员们拉帮结派也渐成常态。

1397年的南北榜案,一件大案,众说纷纭。

参考文献:

《明史·刘三吾传》

《明史·志·选举二》

《明太祖实录》

《明英宗实录》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

《明代国家权力机构及运行机制》

《皇明奇事述》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中国官制史(上下册)》

《江南科举史》

《明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下)套装》

《朱元璋及其时代:精彩还原洪武时代朝堂权力博弈的巅峰时刻》

《不容青史尽成灰:最后的荣耀》

注:1397年三月的殿试录取人数,《明太祖实录》记载是51名,《明史·志·选举二》的记载是,刘三吾、白信蹈会试录取了52人,这52人里,都是南方人。本文采用的《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