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是一部誉满文坛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里面不是只有《范进中举》,还有很多很容易,都是讲述当时官场的。
里面的各色人物很多,有腐儒:范生、周进、王玉辉;八股迷:鲁编修、马静;真儒士: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假名士:娄公子 、杜慎卿;贪官污吏:汤奉、王惠。等等。尤其是王惠,这个贪官,刻画的很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王惠,在八股科举制度下,英年得势。但是得志后,并没有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而是为自己。他官居高位而横征暴敛,心狠手辣,残害百姓。小说中王惠最擅长权变术,运用得最得心应手。他在中举人再中进士,任南昌知府再任南赣道的辉煌道路上,尽情地表演了自我人生“权变术”的三部曲。
新中举人飞扬跋扈,后一反常态竭尽巴结之能事。任知府后为大发横财,后贪生怕死投降朝廷叛贼,官府击败叛贼后他连夜逃跑,遁入空门隐姓埋名。他是八股科举制度选拔的败类,是贪婪成性、无德无行的恶官。
其实,不仅王惠,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典型。而吴敬梓就是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人性揭示出那个专制社会中,官场的黑暗和官场生态。
明清时期,官场生态恶化的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官吏们自私自利。官为己,不为百姓谋福利,只是打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官员选拔上,亦多徇私情。
二是工于虚伪。当官者不再专心于自己的职守,而是好为趋谒,酬酢多端。追求虚名的风气影响下,官员率多务名,而人亦徒徇其名,不责其实。于是,“机警辩捷者,目之为有才;狡伪熟猾者,目之为有智”。至于那些悃幅无华,不肯与世浮沉的官员,反而“不见称于人”。官吏们工于虚伪,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事多而官事少,官事多而民事少。官场上下,矫饰成风。
三是软熟谄佞。很多官员,为了保持自己的官位乃至富贵,对朝廷的弊政就不闻不问,表面上是通过谦卑逊顺之态,维持自己的一种“体面”,并藉此博取一种好的名声,实际上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富贵。软熟养态的极端,势必导致“佞风谀俗”,弥漫官场。当时社会,阿谀奉承之风盛行,并将不阿谀逢迎他人者视为“迟货”,即时代的落伍者。
最终导致原为朝廷、百姓做事,事实上却成为权门的看门狗。明末清初人钮易庵《贞白楼诗稿》中有《今乐府》多首,其中一首为《权门犬》,专门揭示依附权门官员的谄态。其中有云:
“权门犬,吠权门。好官我自为,笑骂谁复论。嗥以南,嗥以北,权门有窦恣出入。卤簿都城天地黑,徒令志士空叹息。一朝权门冷落车马稀,群犬狺狺失所依。犬兮犬兮良可悲,摇尾权门空尔为。”
那么,当时社会官吏为什么成为这样?自私自利、虚伪、工于心计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根本原因在专制。
为什么明清官场盛行“阿谀奉承”?
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君主权力的不受制约,封建君主将意志凌驾于所有法律、制度、机构之上,并成为法律和权力的来源。故而理所当然的不对任何机构与法律负责,更不受其限制,进而使之监督与制衡。
于是整个社会完全看君主的贤愚、品性,甚至君主的喜好都会影响社会效果,影响国家体制, 影响一代风尚。专制本身就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本身决定了专制权力潜在的不可靠与不稳定。
所以,不论专制社会中王朝监察制度如何完善和严密,都带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及由此带来的制度硬伤,都无法解决王朝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必然致使陷入到治乱循环的历史怪圈和宿命。
也自然导致社会腐败丛生,官场生态恶化,官吏们最终也会陷入到自身的宿命和怪圈之中。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的一样。无论是君主,还是清官,还是能臣,还是昏官,还是庸官,最终没有一个结局是善终的。
而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使得官吏来源于君主和上级,导致他们不得不阿谀奉承,只唯上,因为只有上级才能决定其任命和升迁,人民根本无任何监督权利,你说他们不阿谀奉承,还能干什么呢?
本文参考文献:
吴敬梓.《儒林外史》
陈宝良.《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