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
棉湖老乡、国际潮团总会副秘书长林涛兄在春节前发来《一代楷模郭之奇》一书的电子版(揭阳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揭阳市榕城区郭之奇文化研究会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希望我能够写一篇书评。因为年底杂事缠身,未能抽暇读书,故一直未有动笔。蛇年春节汕头探亲归来,偷得浮生两日闲,窗下读郭子奇,仿佛回到金戈铁马、天翻地覆的年代,“书生老去血犹沸,天涯谁解壮士心?”作为潮汕郭氏后人,对这位血性先贤深怀敬意。
郭之奇(一六○七至一六六二年),崇祯元年戊辰科(一六二八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郭之奇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著有《宛在堂诗文集》。郭之奇一生忠于明朝、从容就义的气节,尤为后世称颂。作为南明最重要的抗清人物之一,他追随桂王永历帝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兵,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俘后宁死不屈,乾隆时赐谥“忠节”。
郭之奇文韬武略,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潮州七贤之一,但在潮汕地区,其知名度不及明朝的翁万达、林大钦等前辈乡贤,也许与其功业主要在南明年代有关,郭之奇卒于明永历十六年,时为康熙元年。笔者孤陋寡闻,直到二十几年前读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年轻时客居揭阳期间撰写的《郭之奇年谱》,才知其人其事。二○一九年应邀到揭阳出席当地郭之奇研究会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参观郭之奇故居太史第、金马玉堂,返港后于本栏撰《高士存千古》一文。两年前有揭阳籍政协委员告诉我,他写提案揭阳市政府将郭之奇故居列作揭阳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加大保育力度,此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还听说有心人打算投资拍摄郭之奇为题材的电视剧或纪录片。
郭之奇生逢乱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忠肝义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绝佳的影视题材。笔者不久前在西营盘香港潮州商会大厦六楼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排尘封的《潮州文献丛刊》,由时任潮州会馆主席廖烈文作序,其中“潮州耆旧集”卷卅三至卅四为“郭忠节宛在堂集——揭阳郭之奇”,当中记载郭之奇的最后岁月:“辛丑八月,交人执献于广西使臣。时门人彭而述等为监司,劝以巽顺求全,毅然不顾,对问无回辞。被羁越岁,赋诗二百七十余首。壬寅八月十九日,临刑西向再拜,口称高皇,神色不变,年五十五。”短短数十字,郭之奇忠君不二、视死如归的形象呼之欲出。这一段内容,在《一代楷模郭之奇》一书中分成两个章节:“忠魂不灭,义气长存”和“忠魂永存,血洒桂林”,文字通俗易懂,这也是这本书的上篇《故事编》最精彩的部分。
这本书的下篇《府邸篇》也有不少可读之处,对整个郭之奇故居建筑群的介绍甚为详细,图文并茂,当中包含丰富的潮汕民俗历史文化知识。而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揭阳榕东郭氏宗祠”一章,作者引述揭阳县志,介绍榕东郭氏宗祠为三世祖南峰公所建,揭阳榕东郭氏始祖节推公,字元公,系汾阳王第六房暖公之后裔,传至四世祖静湖公(郭之奇祖父),邀集潮州府各县郭氏宗亲至揭阳集议,拈阄派定房位,到会者分为六个房头,包括潮安、揭阳、潮阳、普宁等县镇乡。因此,榕东郭氏宗祠成为潮汕地区郭氏的共同宗祠,每年正月十一,各地郭氏后人齐集金马玉堂举办祭祖活动。而各地郭氏祠堂皆挂“忠节”横匾,分享乾隆赐谥郭之奇的荣耀。我相信所有潮汕地区郭氏宗亲,一定会对这一段追根溯源的文字感兴趣。
总体而言,《一代楷模郭之奇》一书,是继两年前出版的《郭之奇传》(林元灏著)之后,又一部研究郭之奇的力作,前者注重学术性,旁征博引,比较适合研究者;后者偏于可读性,文字通俗,比较适合青少年读者。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自信、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一代楷模郭之奇》的出版饶有意义。我非常认同书中的一段话:“郭之奇不仅是郭氏家族和揭阳家乡人民的骄傲,而且是永远值得国人学习的光辉典范和榜样。”谨以郭之奇故居其中一对长联后半句,为这篇短文作结:千秋史传记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