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我的人工瓣膜不能用了?才换了四年,不是说可以用10-15年的吗?”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50岁出头的陈大姐一下子有些蒙。

瓣膜“减寿”原因是细菌侵袭

一周前,陈大姐在家里突然发起了高烧,最高体温39℃,还伴有活动后胸闷不适。起初,陈大姐以为是感冒,吃点退烧药就好了。没承想,体温虽然下来了,活动后胸闷的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由于曾做过心脏手术,陈大姐赶紧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主任医师问诊得知,陈大姐四年前换过二尖瓣生物瓣膜,结合近期发热、胸闷等情况,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怀疑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便开了心脏B超检查。果不其然,检查提示二尖瓣狭窄伴赘生物(由细菌、细胞、纤维素等混合形成)。也就是说,陈大姐置换没几年的人工心脏瓣膜出问题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经血行途径直接侵袭心脏内膜、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赘生物形成。若赘生物掉落则可能引起栓塞,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崔勇主任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等也可引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可伴有寒战、盗汗、乏力、活动后胸闷、气促等表现,同时可伴有心脏杂音。另外,还可能发生脏器栓塞以及皮肤黏膜表现。”

元凶竟由蛀牙所带来

那么,导致陈大姐心内膜炎、人工心脏瓣膜“减寿”的是哪种细菌,从何而来?“只有揪出元凶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均治。”崔勇主任表示。

陈大姐住院后,经过一系列详细排查终于发现端倪。医生先从陈大姐血液中检测出了口腔链球菌,顺藤摸瓜,请牙科医生来会诊。牙科医生检查发现陈大姐口腔内右上第一磨牙、右上第三磨牙、左下第三磨牙牙冠均因蛀牙(龋齿)缺损了,只剩一点点牙根在牙槽骨里。如此状况表明,陈大姐的龋病应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存在时间较长。

大量微生物学研究证实,口腔内龋洞中的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出现严重的龋病造成牙源性感染时,能引发暂时性菌血症,使得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升高。据此,医生大致推测陈大姐的发病路径:由于龋齿感染,口腔中的链球菌在血液中繁殖,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在更换过的二尖瓣瓣膜表面黏附、聚集,进而形成赘生物,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人工心脏瓣膜“减寿”,甚至危及生命。

明确病因后,牙科医生将陈大姐的几颗严重龋齿拔除,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再为其施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术后,陈大姐恢复良好,得知发病来龙去脉后十分吃惊,小小蛀牙厉害起来居然还会要人命!

“一般来说,患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低下人群,以及曾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更易被感染。”崔勇主任解释。

因牙齿问题导致瓣膜感染的患者

近期连续接诊几例

一般情况下,牙齿问题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属小概率案例,但近段时间,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却连续接诊了几例此类患者。崔勇主任在朋友圈感叹:“最近连续遇到好几位因为牙齿问题导致瓣膜感染的患者。做过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友,口腔卫生非常重要!”

浙江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病区护士长谢屹红副主任护师表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每日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或不方便刷牙时,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及时发现并处理龋齿、牙周炎等口腔问题。

2.在流感季,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

3.皮肤有伤口时,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涂抹碘伏等消毒剂,再用无菌纱布包扎,防止细菌通过伤口进入血液;

4.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5.保证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6.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崔勇主任还提醒,就医时,无论进行何种检查或治疗,都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疾病史,以便医生评估感染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于一些高风险心脏病患者,如有人工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未修复等问题,在进行牙科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等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张嘉雯 宋黎胜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毛迪 冯云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