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于库尔斯克州时间凌晨3时许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集中兵力沿苏贾-奥博扬战略要道突击。乌军投入的作战装备规模显著,部署包括主战坦克、装甲运输车在内的重型装备集群,同时配备专业的工程保障车辆。
乌军突击部队采取分波次推进的战术。第一波突击力量由机械化步兵部队构成,配备有扫雷设备和反伏击装置,为后续主力部队开辟通道。随后投入的主力装甲部队包括T-72改进型主战坦克和BMP-2步兵战车,形成高度机动的装甲突击群。这支突击部队在战术配置上充分考虑战场环境特点,采用"尖刀加盾牌"的组合模式,既保持突击能力,又注重部队防护。
在突击初期,乌军取得一定战术优势。装甲部队利用夜战条件,突破俄军在科尔马科夫地区设置的前沿防线,并在短时间内推进约5公里。这一进展使乌军得以控制科尔马科夫和法纳谢耶夫卡两个具有战术意义的据点,为下一阶段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随后,乌军继续保持进攻态势,将作战目标指向切尔卡斯卡亚科诺佩尔卡和乌拉诺克方向,试图扩大战术突破的成果。
面对乌军攻势,俄罗斯"北部"集团军采取快速反应机制。近卫独立第40海兵旅作为机动防御力量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与空降突击第11旅形成协同作战体系。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在接到警报后,立即调整部署,采用多点布防的战术,在关键地段设置火力封锁线。俄军还紧急调动近卫海军第810海兵旅和里海舰队第177海兵团这两支精锐部队,与地面部队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随着阿尔巴特志愿营等预备队的陆续到位,俄军的防御体系逐步完善。这些增援部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保持防线稳固的同时,还能对乌军的突击点形成有效反制。俄军防御体系的特点是采用纵深梯次配置,既有前沿阻击力量,又有后方机动支援群,使得整个防御体系具有韧性。
2月6日的交战中,乌军有超过200名军人伤亡,装备损失包括9台重型装甲车辆、5台步兵战车以及30台专业工程车辆。这些损失削弱乌军的突击能力,也影响到其后续作战计划的实施。俄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运用火箭炮等远程火力打击手段,对乌军的突击梯队实施有效打击。
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突击行动初期取得局部突破,但随着俄军快速调整防御部署并投入预备队,乌军的进攻受阻。目前,战场态势已转入相持阶段,双方在关键地区展开激烈争夺。这一战役的走向不仅影响局部战场态势,还可能对整个战区的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