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库尔斯克战区发生一起重大军事行动失利事件,俄罗斯与朝鲜联合部队在库尔斯克密林地区实施夜袭行动,遭遇乌军精确打击,损失惨重。
库尔斯克密林夜袭行动于当地时间凌晨3点15分开始,俄朝联军派出两个轻步兵连,计划对乌军防线实施突袭。行动开始前,部队按计划向龙牙障碍区附近树林集结。乌军先进的无人机侦察系统全程监控联军的调动。联军部队进入预定集结区后,乌军立即展开精确打击行动。
乌军首先使用常规炮火进行覆盖性轰炸,随后投放M30A1集束炸弹。M30A1集束炸弹采用先进的空爆技术,其杀伤半径和效率远超传统弹药。在空爆打击下,暴露在外的人员存活概率极低。残存部队试图突出包围圈时,再次遭遇集束弹药打击。幸存人员被迫撤回林区,却因热成像技术暴露位置,遭到长达10余小时的持续炮击。最终,乌军出动自杀式无人机对残余力量进行清剿。
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整体战局方面,俄朝联军取得有限进展。联军成功夺取波格列布基、达里诺两处战略要地,但付出相当代价。俄军损失28辆装甲车,其中大部分是性能优良的BTR-82A装甲运兵车。这些现代化装备的损失对俄军战斗力造成显著影响。俄朝联军伤亡超过200人,其中朝方部队伤亡比例明显高于俄军。
朝方部队在作战中暴露出装备落后、战术运用不当等问题。其单兵夜视装备仅配备性能有限的PN-23K望远镜,与现代化军队存在明显差距。步兵班火力配置不足,仅为俄军同类部队的五分之一,但却被赋予高风险突防任务。这种不合理的战术安排导致朝军伤亡率达到俄军的3.2倍。
深入分析俄朝联军协同作战问题,暴露多个关键短板。联军作战中普遍缺乏机械化支援,大量采用徒步机动方式,极大限制作战效能。虽然实施无线电静默,但未能有效规避现代侦察手段的监视。朝方官兵仅掌握极少量俄语军事术语,严重影响战场协同。
乌方情报部门评估,朝军总体战损情况触目惊心。在派遣的12000名军人中,已有超过4000人伤亡,部分连队伤亡率超过50%。如此惨重的损失导致朝军战斗意志受到严重打击。朝军撤离库尔斯克战区的决定源于多重因素叠加。
朝军传统优势在于山地作战和狙击战术,难以适应俄乌战场特有的堑壕战和无人机对抗。受新冠疫情影响,朝军近年来实战训练严重不足,部队整体战斗力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朝军在现代化战场上难以有效发挥。
此次库尔斯克战区的作战失利,凸显出传统军事力量在现代战场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等现代装备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作战模式。军事联盟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协同机制,确保装备、训练和战术运用的整体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