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在正月十三晚上在一个小影厅里观看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本以为选择最后一排可以落得清闲,结果临近观影时间,还是有人买了票,最后一排竟然全部坐满。

有一个想要随便坐的大姐换了好几次座位,因为她觉得这个下班晚饭后时间来看“射雕”的人不会多,但显然有些观众没有凑春节档的热闹,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走进影院消遣。



这让我想起回家(天津)过年时,在我家附近沃美影城大年初一遇到了大批观看“射雕”的观众们,据说有很多都是肖战的粉丝。早上9点10分我是去看“封神第二部”的,结果五趟直梯上不去人。

为了赶时间,我就爬了五层没有电的扶梯,就当是早饭后锻炼身体吧。结果两台取票机已经有一台的票纸用完,唯一能用的机器不能扫码只能手动输入票码。



这夸张的程度,堪比近几日“哪吒”的观影热潮,在去看“射雕”的时候,看到检票员在对观看“哪吒”的观众说要排队,因为看的人太多。之所以铺垫了这么多“前奏”,也是想说明“射雕”在预售和上映后形成的强烈反差,不但票房成绩不如预期,口碑更是落入六个春节档影片倒数第一。

看过影片之后,也能明白观众们观影体验为何会差。毕竟有些层面不用对比其他电影,就已经感觉出不太对劲,更何况和其他几部同档期电影一比,更多问题就暴露出来。最开始比较明显的就是后期配音带来的一些不契和感。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看徐克几十年前的某部电影,有些质感既熟悉又陌生。



剧情的节奏比较随意,一开始郭靖和黄蓉的开场戏就有这种感受,而接下来几次展现郭靖“放大招”的场景,好像就是为了在这个时间节点来一次“视觉冲击”。而看惯了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的观众们,对这种视效层面的内容已经脱敏了。

而郭靖与欧阳锋最后的大战,也基本上像是看电竞选手在打比赛的感觉。回想上世纪9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也有类似在军中大营张三丰与董天宝对决的的场面,那个适度的夸张,和李连杰优美身姿呈现出的肢体语言,也比“射雕”这样神化的游戏感要更好看;与周星驰导演的《功夫》里相似的蛤蟆功展示也无法相比。以至于这样的场景,让坐在我身边的几个观众一起笑出声来。



当然这笑声里,也包含着欧阳锋的妆造,以及丐帮演员们贡献的幽默戏码。各种地方口音的准确性先放一边,但因为后期配音导致的“陈旧感”,还是比较让人出戏,若不是本身那几个场景的喜剧色彩,恐怕减分更多。

表演层面,肖战的确是投入的,但这种投入,无论是皱眉还是怒目而视,都略显用力过猛,从而凸显了更多的表演痕迹。当然这也是其他演员,特别是和庄达菲的对手戏产生对比有关。



而相对比较自然,和在微表情上更胜一筹的恰恰是饰演华筝公主的张文昕。无论是她的这张脸,还是表情和演技,都很有电影感,在这个层面,庄达菲即使有动情的哭戏,也还是被比了下去。

故事层面,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所谓“侠之大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很明确地在最后与大汗的对话中直接表达出来。在郭靖眼里,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忧国忧民,有怜悯之心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阻止不必要的战争,就是为了表达守护与怜悯才是真英雄。这样的价值观输出没什么问题,只是这个过程,无法和这个宏大的底相匹配。





在整个的观影过程中,内心总有一个互相打架的声音,因为会看到曾经那个徐克的影子,比如结尾还是几个人骑马眺望远方的场景,这也是几十年前的老路子,包括结尾一边出字幕一边上演的剧情方式,也是曾经熟悉的。

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比较别扭的地方在于,电影本身并不能带来怀旧情绪,因为不是真正在看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那些影像只是让你回忆起过去。



但理性地面对眼前,这些看似“怀旧”的复刻,更多是转变成了一种陈旧。这样一来,无论是它传递的严肃表达还是娱乐层面的价值都相应地打了折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