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前写了一篇《金国兴亡》的故事,节后就再写一篇,聊聊和金国纠缠半生的赵构、岳飞。

赵构和岳飞初相识,是在公元1126年11月。

那时金军南下逼近开封,宋钦宗赵桓命康王赵构到河北,以“尊称皇伯”为条件,和金军议和。结果赵构刚走到磁州(河北邯郸磁县),就被磁州守臣宗泽和磁州人民给留下来了,然后退往相州(河南安阳),投奔相州知州汪彦伯。

赵构是代表朝廷来河北的,河北官民自然要觐见赵构。

已从军五年的岳飞,此时正在河北军中效力,屡立战功,深得长官刘浩的赏识。于是刘浩觐见赵构的时候,便把岳飞带在身边,让生长农家的岳飞,得以一睹天家威仪。

这次见面,岳飞给赵构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随即命他以本部人马,招降附近的土贼吉倩。岳飞领命而去,很快就带着吉倩及其380名降众回到相州。

见到眼前的丰硕战果,赵构感觉发现了将才,大喜,立即封岳飞为承信郎。

这是赵构和岳飞第一次见面,两人都非常愉快。

此后数年,赵构和岳飞的命运各不相同。

12月,宋钦宗赵桓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宗泽和汪彦伯为副元帅,希望他们统帅河北兵马救援开封。

尽管宗泽统兵和金军大战十三场,逼金军退却几十里,但战术的胜利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败,不等他们打到开封城下,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以及宗室、后妃、百官就做了金军俘虏,被迫“北狩”塞外。

而凭借宋徽宗唯一子嗣、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身份,赵构招募到八万人马,并于公元1127年5月即皇帝位,继承宋朝社稷。

日后名扬天下的宗泽、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将领,汪伯彦、范宗尹等文臣,都在这数月之间带着兵马和地盘汇聚到赵构麾下,成为赵构的创业元老,得到中兴宋朝的原始股。

后来,金军攻势凶猛,赵构带着兵马和文武班子渡江南下,定都临安,正式建立南宋王朝。



赵构在史书中的定位是偏安之君,但我们不能以此来判定,赵构自始至终都是不思进取的窝囊皇帝。事实上,初登大位的赵构根基不稳,他对于天下大事,可能并没有成熟的长期规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那赵构眼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无非是两个——

保住仅剩的江南半壁江山,重塑朝廷的权威。

而在赵构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岳飞火箭般崛起,成为赵构的最大臂助。

2、

和赵构分别以后,岳飞相继在河北宣抚使张所、都统制王彦、开封府尹宗泽麾下效力,和金军作战无一败绩,最终被宗泽晋升为统制官,鹰扬河朔。

宗泽死后,杜充开始统领宗泽的兵马,岳飞又在杜充麾下效力,凭战功晋升为英州刺史、陈州刺史等职。

公元1129年,杜充见金军势大,不敢留在中原,便带着岳飞等兵将渡江南下。

就这样,岳飞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到了江南。

岳飞刚到江南,金军发动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军事行动,初到江南的岳飞不顾疲劳,和金军血战连天,竟然以二十八岁的年纪,打出“岳爷爷”的名号,又以“飞自领兵千人,战数十合,皆捷”的战绩,得到宰相范宗尹的赏识。

在范宗尹的推荐下,岳飞再一次进入赵构的视野,而赵构见到故人统兵南来,不禁大喜过望,直接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至此,岳飞成为南宋军中的后起之秀。

“靖康之难”以后,朝廷中枢权威崩溃,枭雄们纷纷趁机起兵,成为拥兵数万乃至十余万的强悍势力,盘踞州郡试图问鼎。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赵构建立了南宋王朝,但其实仅有朝廷之名而没有朝廷之实。

“自宣和末,群盗蜂起,其后勤王之兵,往往溃而为盗。”

“时江北、荆湖诸路盗益起,大者至数万人,据有州郡,朝廷不能制。”

如果这样下去,仅剩的江南半壁江山,是不可能保住的。要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调动官军,清剿盘踞州郡的枭雄,把所有的军队都纳入朝廷治下。

赵构选中的剿匪主力,便是岳飞。

《宋史·岳飞传》详细记载了岳飞剿匪的全过程——

“绍兴元年,张俊请飞同讨李成......成自引兵十余万来,飞与遇于楼子庄,大破成军,追斩进。成走蕲州,降伪齐。”

“张用寇江西,用亦相人,飞以书谕之曰:吾与汝同里,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今吾在此,欲战则出,不战则降。用得书曰:果吾父也。遂降。”

“贼党姚达、饶青逼建昌,飞遣王万、徐庆讨擒之。”

“二年,贼曹成拥众十余万,由江西历湖湘,据道、贺二州。命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付金字牌、黄旗讨成......进兵追成,成走宣抚司降,授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时虔、吉盗连兵寇掠循、梅、广、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邵武诸郡,帝乃专命飞平之。”

“四年,除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遂授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飞渡江中流......复郢州......复随州......复襄阳。”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来,岳飞剿匪平叛的足迹遍布江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穿半个中国,为赵构巩固江南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说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元老大将是赵构的柱石,那么岳飞这个后起之秀,就是赵构攻城略地的尖刀。

而凭借这样的功劳,公元1134年,岳飞晋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不仅有了荆襄六郡做根据地,还成为南宋最年轻的节度使,号称“自渡江后,诸将建节,未有如飞之年少者。”

此时,岳飞是赵构一手提拔的嫡系大将,赵构是岳飞最信赖的恩主、皇帝,两人在临安和襄阳,构建起亲密无间的朝廷—外藩关系。



3、

岳飞剿匪成功,帮赵构保住江南半壁江山,“重塑朝廷权威”这个任务却只完成一半。

因为朝廷以外的匪寇枭雄不成气候了,但赵构不懂军事,不能亲自统兵征战剿匪,导致赵构在军中没有建立起绝对威信,朝廷的藩镇大将,反而在剿匪的过程中崛起壮大。

这样一来,赵构重塑朝廷权威的最后一步,便是收缴藩镇大将的兵权,由朝廷宰相和枢密院统一调动各路兵马。

但考虑到金军在江北虎视眈眈,各个军事重镇需要大将镇守,赵构要收兵权,不可能一步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出现了,保本还是开拓?

保本就是和金国划江而治。

开拓即北伐,恢复宋朝全境。

这个问题难以权衡的地方在于——

和金国划江而治可以缓解外部危机,然后收缴藩镇大将的兵权,但金国和藩镇大将未必愿意议和。

北伐可以建立无上的功业,但藩镇大将权重,难保其中没有司马懿、赵匡胤式的人物,如果不能收缴藩镇大将的兵权,即便北伐成功,江山也未必是赵构的。既然江山不一定是赵构的,那是否恢复中原,和赵构又有什么关系?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赵构都难以在两个选择之间,下定最后的决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演变,秦桧的“议和”路线,越来越占到上风。

在“靖康之难”的时候,秦桧被金军抓到五国城,分配到元帅左监军完颜昌的帐下调用。公元1130年,完颜昌统兵侵宋,秦桧和妻子王氏随军南下,走到淮阴的时候,两人带着随从悄悄溜走,渡海归宋。

到临安以后,秦桧向赵构提议:“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长江以北的土地,我们就放弃吧。不要土地就不用打仗,不用打仗就天下太平了。

次年,赵构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军政一肩挑。

这个时候,赵构可能还没有认可秦桧的议和路线,把军政大权交给秦桧,更大的可能是做一个备份,安排一个议和路线的工具人,等将来局势明朗,再决定选择岳飞等藩镇大将的北伐路线,还是秦桧等人的议和路线。

就这样,赵构等待了数年。

等到岳飞剿匪成功,南宋境内再无枭雄、藩镇大将成为唯一能够挑战朝廷权威的力量时,赵构意识到,不能任由藩镇大将的力量发展壮大了。

于是,赵构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秦桧的议和路线。

而要做到这一点,赵构需要命藩镇大将和金军打一场有限度战争,取得一定的军事优势,迫使金国愿意与南宋议和。一旦议和成功,藩镇大将便没有用武之地,可以顺利调回朝廷。

做到这一步,重塑朝廷权威这件事,才算真正完成了。

换言之,赵构的新政策是以战促和。

做为南宋军事能力最强的藩镇大将,岳飞,自然是赵构“以战促和”政策的重要一环。

4、

实事求是的说,赵构是有一番明君气象的。

他在给南宋群臣的诏书里说:“朕每退朝,押班以下奏事,亦正衣冠,再坐而听,未尝与之款昵。又性不喜与妇人久处,多坐殿旁小阁,笔砚外不设长物,静思军国大事,或阅疏章。”

勤政、克己、节欲,历朝历代的皇帝能做到这三件事的,寥寥无几。

刘光世在驻地发现枯萎的秸秆长出穗子,认为是祥瑞,便送到临安,但赵构下诏批评刘光世:“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

什么是虚名,什么是实惠,赵构非常清楚。

赵构对岳飞也非常宽容。

岳飞自幼喜欢饮酒,驻防洪州的时候,岳飞和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饮酒,结果岳飞大醉,差点把赵秉渊殴打致死。事后,上至宰相下至地方官员,纷纷弹劾岳飞,说他骄横跋扈。

但赵构没有处罚岳飞,只是命他戒酒,不许再饮酒误事。

岳飞很听话,说戒就戒。

甚至岳飞提议立建国公赵昚为皇储,赵构也没有生气,只是以军人不干预政治为由,建议岳飞不要参与皇室的储位之争。事后,赵构担心岳飞生气,还命人去开导岳飞。

这段时间,赵构和岳飞属于明君贤臣的典范。

但随着赵构逐渐偏向议和路线,赵构和岳飞,不可避免的出现路线分歧。

公元1138年,金国提议把陕西、河南交给南宋,两国罢兵言和。赵构和秦桧非常高兴,以为不用打一场有限度战争就能议和,还能得到两个省的土地,简直是天助我也。

但岳飞上书说:“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藏,恐贻后人讥。”

见到岳飞的文字,秦桧大怒,赵构也认为,岳飞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次年,金国割地退兵,赵构和秦桧弹冠相庆。但也就是那年,金国爆发一场政变,主张议和的鲁王完颜昌一系失势,主张南征的越王完颜宗弼出任都元帅,执掌金国军政大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议和协议成为废纸,赵构想要议和,还得执行“以战促和”的既定政策。

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统兵南下,宋金战火再起,宋军做出激烈的抵抗——

宗弼至顺昌......士殊死斗,入敌阵中,斫以刀斧,至有奋手捽之,与俱堕于壕者,金兵大败,杀其众五千,横尸盈野。 郑建充等集鄜延、环庆之兵,攻金人於醴州,败之,复醴州。 刘光世进军和州。 王彦,拒金人於青溪岭,却之。 孙显及金人战於陈、蔡间,败之。 田晟与金人战于泾州,败之。 韩世忠遣统制官王胜率背嵬将成闵北伐,遇金人于淮阳军南二十里,水路转战,掩金人入沂水,死者甚众,夺其舟二百。 韩世忠命胜率统制官王升、王权等攻海州,克之。 张俊克亳州。

可以说,从淮河到陇西的万里战线上,宋军都是胜多败少,给金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战果最丰硕的还是岳飞。

岳飞统兵自武昌一带出发,一路攻破颍昌府、淮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事重镇,7月又在郾城大败完颜宗弼的铁浮图,推进到朱仙镇,直逼四十五里外的开封。岳飞甚至命梁兴统兵渡黄河,到绛州(山西新绛)联络两河豪杰,形成南北夹攻开封、一举恢复中原的战略态势。

见到这样的有利局面,岳飞意气风发的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大功告成,禁酒令就不作数了。

而在铁浮图溃败后,完颜宗弼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马胜,今已矣”,随即准备放弃开封,退回塞北。

但就在这个节节胜利的伟大时刻,赵构和秦桧命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沂中等罢兵停战,然后在一天之内,给岳飞送了十二道退兵金牌。

为什么?

因为赵构害怕藩镇大将立下战功以后,诞生“取而代之”的野心。秦桧害怕藩镇大将收复失地建立威信以后,凭借“主战”的路线胜利,回朝夺取他的宰相权力,以及政治上的话语权。

而淮河到陇西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已经把金军打疼、打怕了,证明了宋军的战斗力,让赵构和秦桧拥有极强的统战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命藩镇大将退兵,赵构和秦桧便可以与金国议和,从而保住既有江山,保住既有权力。

换言之,经过岳飞等人的血战,赵构和秦桧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可以从容推进“以战促和”政策了。

这一点,岳飞显然是清楚的,他哭喊一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便自郾城退兵,回到武昌,原本收复的城池重归金国。

经此一事,力求恢复中原的岳飞,对力求议和保本的赵构彻底失望。

5、

公元1141年4月,宋金已罢兵休战,淮河到陇西间基本没有战事,于是给事中范同向秦桧献策:“罢除藩镇帅府,藩镇大将都到枢密院任职。”

秦桧接受了范同的建议,然后把这个建议,转呈给赵构。

赵构看完,提笔写下“准”字。

至此,收缴藩镇大将的兵权,正式提上议程。稍晚一些,赵构以论功行赏的名义召韩世忠、张俊、岳飞到临安,然后不容分辩的任命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这一手调虎离山,直接解除了三名大将的兵权。

随后,赵构正式下诏:“宣抚司并罢,遇出师,临时取旨。逐司统制官以下,各带御前字入衔,且依旧驻劄。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仍令统制官等各以职次高下轮替入见。”

轻飘飘的一道诏书,便把地方兵权收归朝廷,并建立起调兵用将的规章制度。

这么做,不能说不对,起码符合赵构的现实利益。

而对于这一系列变故,被解除兵权的大将,各自反应不同。

张俊是军中的官僚,政治敏感度很高,早早就察觉到赵构要收兵权,于是他极力赞成议和政策,带头入朝解除兵权。赵构为了褒奖张俊,便通过秦桧,给了他“执掌枢密院事务”的承诺。

韩世忠不认可议和政策,但他也不愿意站在赵构的对立面。他被解除兵权以后,发了几句牢骚,便闭门谢客,绝口不提战事,整天带着家奴泛舟西湖,饮酒听曲。

至于刘光世,他是“御军姑息、无克复志”的人,原本就没有雄图远略。而且凭借从龙之功和累年苦劳,刘光世已经是太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雍国公,早已心满意足,不愿争功、争权了。

他们三人,不论真实想法是什么,起码在赵构看来,他们是站在议和一边、站在削藩一边,愿意拥护赵构的领导地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朝廷做贡献的。

唯独岳飞,自郾城回师就时常流露出不满,出任枢密副使以后,又经常和同僚谈论恢复中原的事,不赞成议和政策——“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

在赵构看来,岳飞不支持议和政策就是不支持削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就是不愿放弃兵权。这两者结合起来,虽然不能定“不拥护赵构领导地位”的罪名,但起码是赵构重塑朝廷权威的重要障碍。

而就在这个时候,完颜宗弼给秦桧传话:“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完颜宗弼这么说,其实是被岳飞打出心理阴影了。

他害怕南宋一边议和、一边留着岳飞做备案,哪天南宋理清内部问题,准备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了,又把岳飞派出来。所以完颜宗弼现在不敢和南宋交战,同意议和,但需要南宋诛杀岳飞做投名状。

完颜宗弼的提议,正合秦桧的心意,也在赵构“杀岳飞保朝廷”和“保岳飞弱朝廷”间举棋不定的时候,帮助赵构下定最后决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年12月,岳飞被赐死于大理寺,时年39岁。

公元1142年,宋金正式议和,约定以淮河、大散关为界。随后,赵构以“臣构言”为开篇,向金国奉上表书,金国则派使者到临安册封赵构为皇帝,国号宋,永为金国屏藩。

操办议和的秦桧,晋升为太师,封魏国公。

支持议和及削藩的张俊,晋封为清河郡王,韩世忠晋封为咸安郡王,刘光世去世且没有实际价值,便没有追封。

如果岳飞不那么积极北伐中原,支持赵构的议和政策,支持赵构削藩并重塑朝廷权威,他其实是不用死的,而且可以和韩世忠、张俊一样,成为南宋最年轻的郡王,富贵满堂。

但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岳飞在天下利益和个人利益中选择了前者,赵构、秦桧、韩世忠、张俊等人都选择了后者。

短期来看,赵构得到半壁江山,秦桧得到宰相权力和政治话语权,岳飞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

岳飞是输家,赵构和秦桧是赢家。

长期来看,岳飞的选择契合了最广大的民心,把自己的精神、血肉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千载之下犹有生气。而赵构背负了千古骂名,秦桧在西湖畔长跪不起。

岳飞是赢家,赵构和秦桧是输家。

赵构和秦桧赢了现实却输给历史,岳飞输给现实却赢得人心。

终究是,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