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历史上最憋屈的王朝,超常的富有,却始终打不过那些游牧民族,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并在徽宗时期被金人灭国。即便在南宋时期,宋朝的总兵力,也要比金人多,输得反而更惨。
宋朝之富,是宋朝的资本,但由于宋朝在决策上的失败,最终导致宋朝的“武力值”,处于稍弱的位置。
1.重文轻武,导致宋朝没有优秀的武将
宋朝起家于武人夺权,因此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起,就开始防着武将。宋初的杯酒释兵权,虽然解决了武将对朝廷的威胁,但也给宋朝未来一百多年的武将定性:军功含量低,始终难以得到重用,还有处处提防卸磨杀驴。北宋真正拿的出手的武将不多,除了宋初和太祖一起打天下的人外,就狄青可以拿的出手。
武将地位低,也让很多人不愿意从军,考取功名,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军事将领和普通兵士,来自贵族集团的减少,除了武将世家外,没有太多的人,愿意从军。宋朝皇帝为了防范武将,采取了文人掌握兵权的奇特情况,虽然解决了武人夺权,但防范外敌上遇到了困难。
2.澶渊之盟,带来宋朝长期的武备松弛
澶渊之盟,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是一个符合利益的盟约。通过澶渊之盟,宋朝获得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会,从经济价值角度,宋朝付出的岁币,和宋朝获得的安宁还有经济繁荣相比,都是值得的,那属于小钱,宋朝没有太大的负担。
盟约订立后,宋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很好的珍惜机会发展军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发展自己的军备,这是和平的保障。澶渊之盟,给了宋朝机会,宋朝如果悄悄发展实力,很有可能利用北方虚弱的时候,实现翻盘,可惜宋朝没有这样做,导致宋朝北方沦丧。
3.地势不利,宋朝吃了北部没有防御条件的亏
宋朝少了燕云地区,等于没有北方的大门,不被打垮才怪。宋朝应该向洛阳或者长安迁移,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汴梁无险可守,导致宋朝长期被动。
宋朝在太宗时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后,后期基本就没有考虑收复燕云地区,失去燕云地区,宋朝又固执的留在汴梁,不得不始终背负繁重的防御压力,最终宋朝被“三冗”拖垮。
4.指挥僵化,宋朝缺乏灵活的作战思路
宋朝典型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然后作战,要靠提前规划好的作战方案,不能随便改动,再加上武将地位低。主将指挥作战限制多,缺少结合战场情况的主动变阵,使得宋军处处被动挨打。
他们对手人数不占优,但是作战比较机动灵活,可以和宋军打游击战,利用地形等优势,打败宋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是将领要权,而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等皇帝的命令或者听从皇帝的命令都不合适,皇帝不了解战场形势,发出的指令基本可以确定是错误的,但是宋朝不行,皇帝要掌控军队,主将不能妄动,妄动即使打赢了,也容易掉脑袋。
5.对手不弱,辽金作战能力远强于宋朝
中国历史上在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都打不过游牧民族,这是冷兵器时代的特点。游牧民族有马,骑兵在古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宋朝再有钱,自己也没有太好的战马。辽人和金人比以往的民族实力更强,尤其他们接受中原文化,实力更是不断的增强。
其实,金人是很厉害的,知道灭了北宋后守不住,就掠走宋朝皇室,就回到了北方。走之前,还能付出几个傀儡政权,让他们来对付宋朝的抗金实力。赵构虽然建立了南宋,但是始终被金人拿捏,一旦宋军有战果,就拿徽钦二帝说事,赵构马上就服软。这说明金人还是有谋略的,宋朝的对手并不弱。
6.众矢之的,宋朝的富有成为了进攻目标
游牧民族,大都很贫穷,有时候草原长势不好,容易挨饿,挨饿怎么解决?到中原去抢,这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宋朝的富有成为游牧民族的目标。
同时,宋朝位于南方,比生活在北面的西夏、辽及后来的金,更暖和。辽金的皇帝,自然希望去温暖美丽的地方,进攻宋朝的欲望就很强烈。处于守势的宋朝,则缺少战争欲望。
宋朝对西夏、辽和金打仗不行,除了这些,还有宋朝的腐败和庞大官僚系统的影响。宋朝的腐败渗透到宋朝各个方面,歌舞升平背后是巨大的隐患,宋朝后期的皇帝,没有及时进行变法,导致宋朝庞大的官僚系统,把整个国家弄瘫痪。宋朝人多,需要国家供养的人也多,造成很大的负担,最终更富的宋朝,先不堪重负。
关于富而不强的宋朝,欢迎关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