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是有名的奸相,一个“口蜜腹剑”的成语,就足以使他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作为唐玄宗时期在任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养成天下之乱”,终使繁花似锦的“开元盛世”成为大唐绝响,烈火烹油之下燃烧殆尽。
李林甫炙手可热之时,他的儿子李岫“颇以满盈为惧”,有一次陪父亲逛后花园,指着园中一名役夫对李林甫说:“大人您久处高位,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便是想像这样做个平常劳作之人,又岂可得乎?”李林甫听后愀然不乐,默然许久而叹道:“势已如此,将若之何?”
儿子的话并没有使李林甫动怒,或许在火药味十足的话里李林甫同样感觉到了深深的凄凉,甚至也许跟李岫一样,他对自己今后的命运也早已有不祥预感,也因此只是无奈地回答:“势已如此,又能怎么办呢?”
△李林甫画像。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天宝十一载(752),当了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忧懑而逝。临死前,他对前来看望他的杨国忠说:“我死之后,你必为相,以后诸事就有劳你了!”李、杨二人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权斗中实际上已互为仇敌,李林甫说这句话,怕是也不相信杨国忠会在他死后高抬贵手。
而在李林甫长期的威压之下,杨国忠虽然“谢不敢当,汗流覆面”,但不到两个月以后,果然当上宰相的杨国忠便迫不及待地指使他人诬告李林甫谋反。此时李林甫尚未下葬,便被褫夺官爵、剖棺辱尸,子孙有官者皆除名流放,近亲及党羽坐贬者五十余人。李林甫没有看到这一幕,回过头来再细思李岫的话,与其说他是为父亲担忧,恐怕更多的是为自己发愁了!
其实,从李林甫听到儿子话后的愀然不乐,到临终前“托付”杨国忠,他未必没有想到这个结局。李斯东门黄犬、陆机华亭鹤唳的悲叹,以及历代权臣的悲凉下场,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只不过正如他所说:“势已如此,将若之何?”或许他还应该感到庆幸,这些变故只是在他死后、而没有在他生前发生,子孙后代的命运他已经无暇顾及了。
人生最大的悲剧正在于,已经预见到了结局,却无法阻止命运的推进。这何尝不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宿命与悲剧?
除非是没有踏进这一条河流。北齐时期,常山王高演的幕僚王晞深得高演信任,多次为高演出谋划策,并最终推动高演篡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再加上出力甚多,高演即位后,由于此前一直被视为高演亲信、在齐文宣帝高洋时期备受排挤打击的王晞,看似迎来了仕途的大转折。
孰料此时的王晞却异乎寻常地与新皇帝高演保持了距离,以至于高演不得不专门把王晞叫过来说:“你我不同他人,你却为何总把自己当作外客,经常也见不到你面?从今以后,但凡有所感言,你便随手写成简条,不必通过有司,一得空隙直接送与我就是了。”
不但如此,没多久,高演又提出让王晞出任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南北朝时期,一般而言,南朝重中书,北朝重门下,作为门下省长官的侍中,实际上处于辅政的地位,将如此尊宠的位置授予王晞,可见高演对其的信赖。
没料到王晞“苦辞不受”,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高演的任命。有人劝王晞何苦自疏于皇帝,王晞回答:“我自少年以来,见过太多的高官显贵,得志少时,鲜不颠覆。况且我性实疏缓,不堪时务,即使现在有人主的恩私来庇护,又怎知道以后的情形?怕的是万一情势逆变,求退无地。我不是不愿做高官要职,只不过有些事情需要深思熟虑、水到渠成,没有想明白、仓促去求,反而是后患无穷啊!”
《易经》有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面对命运人生的变幻无常,古人虽常感慨,但同时也知道谦守退让的道理与重要性。例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的弟弟阴兴就曾对阴丽华说过:“富贵有极,人当知足,身居高位而不知自省,将恐盛极而衰,终遭败亡。”阴丽华深受触动,从此不为宗族亲戚向刘秀请官求位。
而前面李岫、李林甫的忧惧又何尝不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这里让人感叹的是,在还未拥有富贵之时,王晞仿佛就已经预见到了富贵的“后患”,因此坚决不肯让自己置身其中,哪怕是皇帝的恩宠也不能使他放心、不能动摇他的决心。正如他所说,他是因为见过了太多的人事悲欢,“思之烂熟”之后,与其将来欲放手而不可得,不如现在就不伸手。
历史也仿佛印证了王晞的预见。即位翌年,高演便身染重病。由于帝位是从侄子高殷手中夺得,为避免自己的儿子高百年也重蹈覆辙,高演临死前下令传位与弟弟高湛,并写信给高湛:“百年无罪,可好好处置,勿效前人也。”
所谓勿效前人,与其说是前朝历代的腥风血雨,不如说指的就是自己,因为高殷就是被高演所杀。同样,当高演写下这一番话时,不知他心中对高湛的信心又有多少!没过几年,时时刻刻处处都谨慎小心的高百年还是未能摆脱高湛的毒手。不过这一切对于王晞来说,可能都无关紧要了,他早已自觉地远离了政治的中心与漩涡。
高湛在位五年,“爱狎庸竖,委以朝权;帷薄之间,淫侈过度”,前朝旧臣,或被杀,或被逐,作为高演时期得力干将与重要大臣的王晞仿佛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一样,再不闻其声息,却也避过了一次次残酷的政治清洗。此后,历经北周灭齐、隋代北周,王晞作为前朝老臣,虽然不再过问时局,但也一直受到政治上的礼遇,直至隋开皇元年(581)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如前所说,不论是李林甫的忧惧,还是王晞的“烂熟”,背后折射的都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宿命与悲剧,但这并不代表着身处其中的人便只能无可奈何、随波逐流,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历朝历代那么多的忠贞气节之士。人生际遇,固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选择。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