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的皇帝书法之中,他的书法可以排进前三位,赵构的书法比之雍正、乾隆就犹如星星比月亮,他是得到了父亲宋徽宗的真传而又在他的基础上略胜一筹。

但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物,他的书法是在学古之后,而名声也远没有其父宋徽宗出名,因为宋徽宗创造了一个书体—瘦金体。



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同时又被后人痛批为“败家子”的君主。在靖康之变后,北宋轰然倒塌,宋徽宗被掳北上使得赵姓皇室几近覆灭。就在这样的绝境之中,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扛起了重建宋朝的大旗,他南徙建康、杭州,最终在绍兴八年定都临安,稳住了南宋的阵脚。

在军事上他任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在风雨飘摇中顽强抵抗金军的进攻,为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他又听信秦桧等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同时又削去了诸多将领的兵权,以一纸“绍兴和议”,将南宋的尊严狠狠践踏。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以放弃旧疆为代价,换取了短暂的和平。


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让数人痛骂数百年,但抛开立场不讲,就单书法而论,他的书法确实有异于常人之处,就拿他的行书《千字文》而言。

这幅书作完成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是他经过近60年对二王书法如痴如醉的研究和学古最好的表现书作。这幅作品洋洋洒洒共二十二页,单字虽小,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笔法精妙绝伦,起笔时先以尖锋轻盈触纸,如蜻蜓点水,瞬间转为侧锋行笔,好似舞者华丽转身,流畅而有力,既有锋芒毕露的锐气,又含隽永含蓄的韵味。


笔画提按变化丰富,时而轻提,笔画纤细如丝,仿若微风中的柳絮;时而重按,笔画粗壮挺拔,恰似苍劲的古松。转折处更是精彩,他一搨直下,以圆代方,线条如同 “折钗股”,充满张力与韧性。

这种先尖锋再侧锋的笔法,在《圣教序》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它不仅增强了笔势的力量感,更让笔画既拥有了锋芒毕露的锐气,又不失隽永含蓄的韵味,给人一种意气风发之感。


在 “尚意” 的两宋书坛,赵构的《行书千字文》宛如一股清泉,打破了当时书坛过于注重意趣而忽视笔法的局面,起到了复古的重要作用。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晋唐书法与后世书法的发展,为后世书法家在临摹学习中,提供了一条领悟魏晋行书技巧与神韵的 “跳板与捷径”。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却又在书法传承上历经波折的时代。大唐盛世的书法辉煌过后,五代十国的战火无情地摧毁了无数晋唐真迹,书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然而,在这片略显荒芜的书法土地上,“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造诣,撑起了北宋书坛的一片天。而到了南宋,赵构则成为了书坛中熠熠生辉的存在,与宋徽宗赵佶一同,为宋朝书法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他曾自述: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 意思是,从魏晋时期一直到六朝的书法笔法,我没有不临摹学习的…… 在这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除非遇到那些会产生重大利害影响、阻碍我练字的事情,否则我没有一天放下过笔墨。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