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张郃是司马懿害死的,笔者通过查询史料,发现这种说法来源于《魏略》中的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根据魏略记载,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不同意,可是必须服从命令,导致中伏而死。笔者认为,单凭此一种记载就断定张郃是司马懿害死的,过于武断,我们应该多方考证,详细探求事实真相。
《魏略》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魏朝郎中鱼豢私撰,我们并不是很熟悉,我们更为熟悉的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的演义小说,但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是如何描写张郃之死的。
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主要是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事迹,我们来看看其中详细描写:
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记载和《魏略》当中的记载恰恰相反,在这段记载当中明显可以看出,是张郃自己执意追击诸葛亮退军,而司马懿认为张郃性急躁容易中埋伏,不想让张郃追击,可是张郃立功心切结果中伏而死。
而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的记载和上述两处的记载也不尽相同:“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这里只是简单的记载事情的经过,并没有提及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还是张郃自己决定追击诸葛亮。
如此大相径庭的记载实在令人难以决断,因此我们不妨推断一二。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官渡之战投降曹操后,跟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尤其在对蜀的战争中,张郃在中伏身亡之前可谓是未尝败绩,而且在刘备、诸葛亮眼中此人也是劲敌。
定军山之战,虽然黄忠阵斩主将夏侯渊,可是刘备并没有多高兴,只是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可见对于张郃的重视。而且在《三国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连诸葛亮都忌惮张郃,张郃的威名可见一斑。
根据种种史料来看,张郃作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在多次对蜀战役当中都未尝败绩,而且在中伏身亡之前的诸葛亮第北伐当中,张郃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简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连诸葛亮都被张郃击退,自然而然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所以当司马懿要求诸将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而退之时,估计张郃内心是很不满的,而且在当时之情形,张郃应该已经是一方面的负责将领,所以不受司马懿节制而自己追击退军的蜀兵也是很有可能的。
再者而言,害死一个人总需要动机,司马懿并没有动机去害死自己的军中大将,当时只是231年,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并不会让司马懿为所欲为。司马氏掌控完全朝政是在249年,据此还有18年的时间,所以司马懿不可能在此时就敢于害死自己的同朝将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张郃并非司马懿害死的,《魏略》中的记载并不可信,至于《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有没有劝阻张郃追击蜀军,我选择相信。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很多记载和正史不符,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不应该仅仅凭一段记载就妄下结论,应该多方考证,根据当时情景进行自己的判断,才不会被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