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寒潮来袭,在南京夫子庙瞻园路的角落里,一家卖元宵的小摊却忙得热火朝天。“给我三袋,其中一袋不要馅”“就为了吃上这一口,冻感冒也无所谓了”……让市民和游客大排长队的年味美食,名叫“老太叠元宵”。
从1952年至今,73年的坚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摊成为夫子庙的招牌传统美食。四代传承,赋予一颗颗元宵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回忆。
“煮元宵的时候记得大火滚一分钟,小火焖一刻钟啊。”身着白色工作服的摊主王顺英在为顾客拣挑装袋时总要热心地叮嘱一句“秘诀”。记者对此表示好奇,还没等王顺英开口,正在付钱的王爷爷便抢答道:“因为她家的元宵是叠出来的,这样煮好吃有咬劲,我们老顾客都知道了。”
王顺英今年65岁,是“老太叠元宵”第三代传人。她向记者介绍,与商超里售卖的速冻元宵截然不同的是,她家的元宵全是靠纯手工实实在在“叠”出来的。“我们把馅料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方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进行,每裹上一层糯米粉,就要将元宵放入水中蘸湿,然后再继续滚动,如此重复叠上7层,一个饱满圆润的叠元宵才算初步成型。”
南京叠元宵,又称“摞蒸”,是一道源于明清时期富有创意和特色的传统美食。现今,售卖叠元宵的商家有很多,为何“老太”家的独树一帜?其奥秘就藏在元宵的馅料里。“我们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在口味和原料上进行了创新。最初只有黑芝麻和白糖,经过多次搭配与组合,我们发现加入桂花、瓜子仁、松子、红绿丝等6种材料后的元宵吃起来甜而不腻,更受老南京人的喜爱。”王顺英笑称。
“良心品质”四个字在“老太叠元宵”的招牌上格外醒目,王顺英说,吃进嘴里的东西,他们丝毫不敢马虎。“8月桂花含苞待放时,我们就前往农村采摘,而后进行腌制。黑芝麻则是用柴火大锅炒制。要想保证品质,每一样原料都得亲自挑选,不能有任何添加剂。”
每年从元旦至正月十八,“老太叠元宵”仅出摊一个多月,成为南京冬季的限定美食。许多市民表示,看到“老太叠元宵”出摊,就意味着春节临近。除了老年“粉丝”,中青年群体在排队等候的队伍中占了大半。购得元宵的戴女士很是开心,她说:“父母每年都会来买,这是我儿时的味道。”
王顺英担心过老传统的手艺和口味会在现代年轻人中渐渐丢失,但看见络绎不绝的青年食客,以及第四代传人“90后”胡玲玉的加入,她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侄女在大行宫附近开设了新门店,卖熟食元宵还有糖芋苗等老南京美食。她还通过社交媒体推广这一老字号,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老太叠元宵”正以更年轻的方式延续传统,王顺英很欣慰,她笑道:“传承73年,家里每个人都会做,就连2岁多的小孙女也会模仿我们的动作叠元宵了。”
就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王顺英接到一个来自浙江的团购电话。原来外地一名顾客订购了500份,特地安排了一辆小货车开往南京取货。类似这样的订单,王顺英已经屡见不鲜,挂断电话后,她又投入忙碌之中。
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老太叠元宵”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南京年俗文化的重要符号。她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浓浓的年味在小小的元宵中延续升华。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