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犹县的广袤农村,郁郁葱葱的油茶林随处可见,一望无际的油茶树长势喜人。
近年来,上犹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依托赣南油茶科技小院赋能,延伸油茶全产业链,成为拥有38万亩油茶林的全省重点油茶县,培育打造了“阿吉叔”“虎头寨”“石卧山”等食用油系列和“赣之露”保健品系列。
油茶成为富民兴村产业
在上犹县紫阳乡金峰油茶科普基地,7000多亩油茶林长势喜人。
紫阳乡境内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近年来,该乡因地制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研”的兴农富民模式,扩大油茶种植规模,提升油茶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油茶产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平时吸纳务工农民70多名,丰收时节达300多名。”江西省金峰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吉贵林说,“不少农户在基地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开始自主创业。”
据了解,当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油茶科技小院,邀请油茶专家开设田间课堂,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推广应用更新改造、品种改造、抚育改造、高接换冠、无人机作业、智慧水肥药等新技术,大力推广种植油茶新品种,全面提升油茶基地建设水平。
同时,上犹县开展油茶自然灾害、油茶收入等特色保险业务,完成散户油茶保险投保22万亩;设立“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脱贫户、种植大户、一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省级龙头企业等可获得5万元至1000万元授信额度的贷款,助力油茶产业加速发展。
荒山种出“金果果”
一大早,社溪镇龙田村,村民方传春穿上胶皮鞋,拿起锄头、剪刀就往山上走去,开始了一天的翻土、修剪工作。
方传春曾在广东印刷厂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回家照看生病的父母,发现自家山上种了很多油茶苗,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价值,他毅然选择辞职开始油茶的低产改造与销售。
“我最初尝试在淘宝店铺销售油茶籽,发现效果还不错,有很多回头客。”方传春说,“后来832国家帮扶采购平台上线,我便开始在‘832平台’销售山茶油,赚到了第一桶金。”
为了能将家乡的山茶油和其他村民的土特产销售出去,方传春注册了“石卧山”商标,并推出“石卧山”牌山茶油、花生油、菌菇特产等。
“从种植、育苗、采摘、深加工到电商销售,整条产业链都要自己掌握。”方传春认为,只有“一条龙”服务,“石卧山”的品牌才能成为招牌。
在方传春的不懈努力下,目前种植油茶500亩,年营业额近300万元。随着油茶面积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日益增强,方传春带动了不少村民一起种植,成为村民心中的致富带头人。
扎根家乡这些年,方传春从一个油茶种植、销售门外汉变成油茶“百事通”。他常说:“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凭,但是这几年从油茶林里学到不少知识,感觉读了个‘大学’。”
油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阳光微露,龙田村脱贫户赖相舟早早起床,走进油茶林,修剪、翻土,开始一天的忙碌。
赖相舟共有100多亩油茶。刚开始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家的油茶苗会越种越多,还帮别人管护油茶林。“那时虽然收入不高,但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为后续种植提供了不少帮助。”赖相舟说。
靠着种植技术,家中又有荒地,赖相舟趁着上犹县出台的油茶种植奖补措施,开始自己种油茶。此后几年,通过自产自销,赖相舟的油茶从最初的20多亩发展到100多亩,每年通过销售山茶油创收2万多元。
油茶产业,绿了山头,富了百姓。如今的龙田村,像赖相舟一样靠勤劳双手致富的人不少。他们过去是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现在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致富人。(王世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