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贤区西渡街道益民村,村民褚金芳家中热气腾腾,姐妹几个围坐一堂,揉面、调馅、捏造型,忙碌中透着喜庆,这里仍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作干蒸圆子的习俗。这些圆子造型各异,既有形似稻谷堆的“稻堆圆”,也有象征财富的“金元宝”,不仅承载着沪郊农村的饮食文化,更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祈愿。


圆子外皮用糯米粉与白粥和面,软糯适口;馅料分咸甜两派,咸馅以霜打后的时令蔬菜为主,青菜、白菜混着鲜肉,清香扑鼻;甜馅则是绵密的豆沙,外皮掺入蒸熟的南瓜,金黄诱人。


不同于常见的水煮汤圆,益民村的干蒸圆子讲究“造型传情”。褚阿姨手指翻飞间,面团被捏成碗状,包入馅料后收口塑形:中央是鼓鼓的“米囤圆”,象征粮仓丰盈;周围环绕着“棉花壳”“稻谷袋”“金元宝”等造型,寓意“丰衣足食”。“过去稻谷堆在场院,米囤越高,日子越富足。如今机器取代了人工脱粒,但这些老样式不能丢。”褚阿姨边说边展示手中精巧的圆子,眉眼间满是自豪。


蒸笼上汽,圆子入锅。15分钟后,热气裹挟着米香弥漫开来。村民孙洁感慨:“小时候穷,肉馅金贵,圆子多是菜馅。现在日子好了,家家都包得实在!”这些蒸熟的圆子大多分赠亲友,造型越丰富,祝福越深——稻堆祈丰收,元宝纳财气,花苞圆则盼着棉田茂盛。据村民回忆,元宵前后制作寓意圆子是延续百年的习俗。煮汤圆待客,蒸圆子送人,一煮一蒸间,团圆的心意随烟火气传递。如今,尽管现在圆子到处都可以买,村民仍坚守着手工制作的传统。褚金芳说:“年轻一辈也喜欢的,这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我们会传下去。”


蒸笼再启,新一锅圆子出炉。软糯的外皮裹着时鲜,咬一口,仿佛能尝到土地的温度,与对来年光景的殷殷期盼。

记者:乔欢 陈嘉安

通讯员:刁晓庆(西渡街道)

编辑:王鹏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