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有录音

看图阅读体验更好

我好不想上班啊,更不想带娃~ 如果在上班和带娃之间非要选一个,那我宁愿上班。 上班至少还能挣钱,带娃又烧钱又陪笑,还要顾着娃身心到底愉悦么?假期进步了吗?玩疯了上学跟不上了咋整……

这是最近我朋友和我的吐槽,多少人有同感‍♂️

哎,既然老母亲是这个心思,那娃也没两样啊!假期快过完了,玩还没玩够,更不想上学……

还能咋办?只能拎出我的遛娃绝招了。

要玩好,又要能把心思往学习这边调整,又不花太多钱,还得老母亲也能跟着乐呵一下,却不至于累死……

就数这个了——逛博物馆!



我知道有人要开始骂我了,“博物馆还用你说啊,看来看去不就老三样?”

哈哈哈,你们可以说我偷懒,但各大博物馆的策展人就真的委屈死了。为了让更多人喜欢来博物馆里逛一逛,他们每天都在挖空心思整花活啊。

我随便给大家举个例子:

喏,上海博物馆今年春节期间策划的灵影仙踪(还上了东方卫视的春晚呢)


图源@上海博物馆

湖南博物院里的美育课


图源@湖南博物院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博物馆奇妙夜


图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还有南京博物馆的文化市集


图源@博物南京

苏州状元博物馆的沉浸式戏剧


图源:小红书@玛卡巴卡/椰椰曳摇

除了博物馆,每个城市都有的纪念馆、艺术中心、画廊……也都在倒腾各种特色展和活动,逛不完,真的逛不完~

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嘿嘿,真没有内幕,我获取各类活动资讯的方法,就是靠app。

周末不知道怎么安排娃的时候,打开这三个APP↓,按城市搜索自己附近的活动,马上就有思路了。

先上个大合照,功能各有不同,可以搭配着用哦


1

豆瓣同城


优点:活动大而全,很多小城市也适用

缺点:因为活动比较杂,需要甄别一下

这是我用得最多的,因为相对来说,它的资讯触手比较灵活,对小城市也很友好(不像很多展讯类APP,通常都是一线大城市的信息多一些,小城市几乎就没有推荐。)

比如,我随便搜一个庆阳的


活动内容和类目也是它最丰富。除了展览,也有戏剧、演唱会、音乐会、亲子类、线下聚会/课程、讲座、旅行等等,大人小孩的需求都能一站式满足。


进入豆瓣APP,点进主页下方的「书影音」页面,选择右上角的「同城」,就可以进入页面了(如果你用的是豆瓣网页,可以直接在主页找到「同城」)。定位自己所在的城市,下面会按照类别推荐各种活动,大家可以试试看。


信息广的另一面,就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聚会讲座类的,有可能是商家营销套路,大家最好多了解筛选后,再做决定。

比如你在豆瓣上找到了,再到小红书看看口碑。

2

iMuseum


优点:全球展讯一站式囊括,展览指南非常详细,还可定制计划

缺点:小城市的博物馆,没有精确覆盖

iMuseum是比较专业的展讯APP了。覆盖面非常广,不仅有国内热门城市的博物馆,还有亚洲、欧洲、美洲等其他国家的展讯。





部分截图,左右滑动查看

哪怕你此刻正在国外旅行,也可以通过点击APP页面底部的「同城」,获得所在地的一手展讯。


展讯信息里,还备注了门票费用、排队时间、所需证件、注意事项等等,点开地图还可直接导航,简直贴心到家了!


而且详情也做的非常好哦,是真的很认真在介绍展览!

包括主题啊,展览背景啊,作品简介,部分展品还有高清大图可以直接看,做个快速了解和展前预习,完全够用了。


我的习惯是,在同城中点击「即将结束」这一栏,就不容易错过一些时间比较紧的展。


首页虽是世界资讯页面,但也非常值得一看。会有比较实用的展览相关文章,比如,年度展览盘点、如何看展、还有著名展品的动态等等,对小白特别友好。


这个APP还有个我特别喜欢的亮点,就是可以制定计划,点击左下角「我想去」,就可以选择一个日期了,设置好后,它就会自动进入App中「我的计划」里,(苹果的话,还可以选择同步到日历中),非常适合用来定制以后周末的看展计划。


设置好日期之后,就会出现在「我的计划」中


3


优点:快速发现热门展,还能看到真实的“买家秀”和看展攻略

缺点:参观者的发布有时间差,不是第一手展讯

喜欢玩小红书的朋友应该知道,小红书主页也有个类似“同城”的页面,基本上也能给到附近的活动和攻略。

点击「附近」,就可以看到你所在的城市信息,还有页面显示的不是「附近」,直接是你的城市名称,点进去也是一样的


我给大家一个小tip,就是搜关键词「城市 看展」,跳出来的页面置顶位置就会有一个「城市artWalk看展合集」



这里主要是当地的博物馆信息,可以选你想去的博物馆,里面会有所有相关笔记推送,和去过的朋友的留言互动。



如果没有专门的目的地,可以不用点进合集,直接在搜索出来的页面里看,也能迅速找到当地最近的热门展,可以提前看一看大家分享的现场照片,确认是不是自己想去的展。

小红书上也常有热心观众分享自己鲜活热乎的观展经验,正好可以用来做功课。


但因为不是第一手资讯,有的展可能已经结束了,看到喜欢的一定记得问一问,或者搜一下是否还在展出中。


很多家长不是找不到资源,而是觉得自己也看不懂,就放弃了带娃去看展的机会。

但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哈哈。咱们不懂,还有场馆的解说员会懂,馆里的解说机会懂。


我倒觉得“看懂了多少”不是多要紧的事儿,最重要的,反而是“体验”。

有时候你觉得一个展品很美,但说不上来为什么,不用怀疑,这就是你的审美在共振啊!

哪怕你和孩子看完了这些,仍觉得无聊,那也不亏,因为“逛博物馆的无聊”和“刷手机的无聊”,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当体验不同的无聊好了。

当然我们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喜欢逛博物馆的,下面也给大家分享几个“不累妈但能让体验大大加分”的小节目。


#1

用读故事的方式看展

也是常有朋友会问的,看展前,我是不是得做些功课啊?

我的回答是——你乐意当然更好,但也不是必须。

我们要相信,策展人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不是为了只给专家看的,更多是为了给我们看啊!

他反而是那个想方设法要把这个展变成一个故事,讲给你听的人。

比如展览都会有一个主题,有的还会拆分成一个个小主题,就写在展厅的前言墙上,这些内容,是不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停留过?

图为@上海自然博物馆



这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的脉络啊,带娃逛展的时候,读一读,聊一聊,就能把走马观花式散装看文物,变成一个我在听文物讲故事的旅程。

画展也一样,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一个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和基本概念展开,进展览的时候,记得拿一份导览手册给孩子读一读。

有朋友说“不怕娃看不懂,就怕娃说展品特别丑”,其实也不打紧,尊重娃的感受,艺术欣赏本就是千人千面的,任何理解都是一种可能。

它也许不美,但至少也是有意思的。不如就聊一聊,“哇,你觉得哪里丑啊?”“他给你什么感觉”“妈妈也觉得,这幅画一下就让我联想到了……”

不是就有了更多的故事了么?


#2

在展馆里挖呀挖呀挖

不开玩笑,博物馆里是真好玩!这就是一个大型的寻宝地图啊(当然,前提是和孩子约法三章,在展厅内不要大声喧哗,奔跑,触摸展品)!

小D小的时候,为了激励她探索,我会提前准备一张任务清单,主题可以不同,比如每个展馆都会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有趣的展品,或者主题故事,可以先从网上看看展览介绍。

然后可以选择打印一些细节,比如展品的照片、名称、某一个特殊纹饰、轮廓图、或者相关故事,让孩子根据线索找一找,孩子寻宝的过程中就也学会了观察。

也可以上小红书搜索感兴趣的博物馆,会有很多现成的寻宝图鉴可以参考


图源:小红书截图

@好好吃饭/胤乔一是个小孩儿呀

喜欢做手账的小朋友,那更好了,鼓励他们做一本自己的“藏宝书”:

每次逛博物馆时,带上马克笔和手账本,看到喜欢的画一画,有些展还常常会有盖章活动,直接盖到自己的手账本上,一年玩下来,满满当当画上一本,成就感也满满的!

#3

收集模仿图册,让艺术活起来

戏份十足爱模仿的娃,还可以试试与各种展品、画作、模型合照。

当然不是打卡比“耶”啦。思路打开,咱就是展品的一部分。

比如,模仿画中人物动作,假装和雕塑互动,和展品无声对话,这就是对艺术的二创啊,相信孩子们的脑洞,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当然前提还是再三申明不要触碰展品哦!)



图源@网络

每去过一个地方,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元素,都可以像这样拍照留念,还可以搜集成画册,将来拿出来翻翻也特别有意思。

#4

搜集文创周边,把馆藏带回家

对孩子们来说,有时候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再精美,都没有文创店里它们的“复制件”来的吸引人。

好在如今的博物馆文创周边,是真值得专程为它跑一趟的(尤其是有些珍藏款在线上都买不到)。


什么书签、冰箱贴、玩偶挂件、帆布袋,杯垫,胶带纸,每一件都是兼具了美观和实用,买了也绝对不会是美丽废物,还显得你特别有文化(嘿嘿)!

比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冰箱贴,还真的设计了好几层(可拆分组装),每一层都是按照藻井的真实结构设计的。


图源:小红书@到处游走的晶晶

比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不仅周边设计得有模有样的,娃还能自己开出宝物


图源:河南博物院

还有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密码立体书,一翻开,苏州博物馆就跃然纸上了!


图源:苏州博物馆

当然逛展的时候,先给孩子一个小任务,“除非你能说得上来这些宝贝,咱们才买哦。”

带着收获“宝物”的期待去,保管娃看得比谁都认真!

小红书上就有小朋友靠逛博物馆攒下了一冰箱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直接在家开个了展~



还有个好处就是,日常生活中一打眼看到,娃也会立马想起,“哦。这是我在哪个博物馆里买的镇馆之宝!”,去得多了,全国大小博物馆的馆藏就都能如数家珍了~

贴一黑板相框,做成家居装饰也很不错呢


图源:小红书@Konoe

怎么样,有了这份保姆级逛展攻略,咱们周末遛娃是不是又多了些好去处?

我们总是说玩中学,其实要把“纯玩”频道直接硬切换到“纯学”频道,本来就是不舒服的,所以在最后几天,用逛博物馆这一类知识浓度比较高的玩法,再带回几个非常漂亮的文创纪念品,就是一个寒假结尾很棒的仪式感了。

记得转发给你的观展搭子,带上几个娃一起,抓住寒假的尾巴,咱们边玩边收心吧~

另外,《大J研究所》已经第97期了,里面有不少片单、听单、亲子小游戏,记得也去看看哦。

搜索历史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