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进入尾声,孩子有没有过一个有价值感的寒假?如果细细思量能够发现,抓住一些关键小事,恰如其分地施以影响,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价值感。
这里所说的关键小事,指日常小事中的重要事情或某件小事中的重点环节。比如,假期作息时间的安排、家庭活动的规划与参与、学习运动娱乐的兼顾等。这些小事如果安排得合理有序,沟通得恰当充分,全家都能充实开心,各得所愿。但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好心办坏事,甚至伤害亲子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关键小事的关注点自然不同,教育引导的契机也不一样。在假期里,通常处理关键小事有三条基本原则: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把握底线、避免琐碎;尊重孩子、民主协商。
即便是再小的孩子,家长也不要事无巨细地强制包办其生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赋予孩子一定的决定权和相应的责任。比如,家长认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出行,但孩子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对此要通过预热、引导、激发、协商,取得孩子的赞同,而非强迫压制。再比如,在寒假作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上,只要不触及原则底线,家长就不要喋喋不休地说教,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对手机使用、游戏沉迷以及可能产生危险的行为,则需要家长在亲子共同制定的规则之下严格监督,而不能放任不管。
同时,在关键小事的决策上,一定要给孩子参与的机会,把家庭协商过程视为教育的重要契机和锻炼孩子的舞台。另外,还要重视孩子认为有价值的关键小事,协助孩子完成几个夙愿。即使在大人看来,那些可能只是一些“过家家”般的小事。
有价值感,则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是指孩子觉得做某件事本身很有价值,二是指做某件事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学习一门才艺、读一本书、追一部剧……这些可能都是孩子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些事情的完成过程中,家长要尽量支持而不阻拦,可以在关键环节上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不要越俎代庖;要抓一些“关键”,其他方面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在做完这件事后,孩子才会因自己的付出而产生成就感、价值感。
在假期里必然还有一些重要事情是以家长为主去做的,但也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自己有价值的感受。比如,有些家长喜欢在家庭聚会中忆苦思甜,常常细数“奋斗家史”,大谈自己的艰辛付出,抱怨孩子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家长需要表达爱和期待,但千万不要变味成“爱的暴力”。
寒假虽然快要结束了,但家长还要反思一些问题。例如,在孩子在场的饭局酒局上,在亲戚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问题上,在亲友间天南海北的聊天中,家长自己的言谈举止可能对孩子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家庭生活多小事,但家庭教育无小事。重视关键小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满满的价值感和正能量,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作者系教育学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1日 第02版
作者:王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