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浔州高中的历史沿革,前几篇已经介绍过,网上也容易找,本文就不复述了,各历史时期校名有所不同,为方便叙写,本文一律用“浔高”指代。 )
浔高前三十任校长中,有两位是有重任校长的经历,一个是黄朝常(黄寅五)第十一,十六任;二个是韦奋鹰,第二十三,二十五任。
有意思的是,两位校长还有一个共同记忆点,就是在浔高的历史人文档案里,用的都是他们不常用,少被人了解的名字。
像提到桂平黄朝常,按这名查基本查询不到什么信息的,但提到黄寅五,那信息就多一点了,他是民国时期桂平县的一位知名人物之一,“朝常”是他的名,“寅五"是他的字(之前有文《桂平人文:浔高故事——桂平唯一有纪念建筑的浔高校长,黄朝常》介绍过他,欢迎查阅);
同样的,提到韦奋鹰,除了知道他是北大毕业生,其他人生经历同样是少被人知的。但提到他的另一个名字——韦碧海,那信息就多一点了。
韦碧海(1894—1958),字达元,实际上他并不是浔高档案里记载的玉林容县人,而是梧州藤县人。至于“韦奋鹰”这个名字他为何不常用,少被史籍提到的原因不详,所以之前一直查询不到他相关的资料。
他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据说其父在清末曾任两广盐政总督,1916年前后,韦碧海到日本留学,研习肖像、墨梅、山水、走兽乃至油画等,由此结识后来的画马大师徐悲鸿,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据说现在还存世的一副徐悲鸿作于1942年的对联,联文为:“鸿文绣出千花锦,璃笔裁成五色云。”在上联的题记中注明:“赞碧海仁兄才学渊博。”这位“碧海兄”指的就是韦碧海。
不过,此后,又有记载,韦碧海有到北大读书,主修历史系的经历,在北大学习期间,他用的名字是“韦奋鹰”,为何用的名字不同,当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少见记载,只知道,此后,他回到广西,从此活跃在广西的教育界,成为画家只是他的另一个身份了。
他到浔高任职校长,应该纯是偶然,1927年,第二十二任浔高校长冯文启任职不到一年,不知何故,请辞而去,但学校事务还是需要安排人管理,于是,藤县人韦奋鹰接任到校任职。
韦奋鹰为何会到浔高任职,具体的过程和内情,现在已经不能查证,但必定和冯文启有很重要的关系。
冯文启现在资料显示是桂平本地人,他在北大读书时和韦奋鹰是同学,同窗同乡相处几年,必定很熟悉,很了解,而且回广西都在教育界任职为主,所以,很有可能是他推荐了韦奋鹰前来接任,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承认,由此,韦奋鹰第一次接任浔高校长。
此任应该只是“临时”顶档,完成冯文启的任期而已,所以,一年左右他就离开了浔高。因为在校期间,冯文启最主要的就是以“韦奋鹰”这个名字和他交往为主,所以,在桂平的地方文献记载,多用“韦奋鹰”,而很少见“韦碧海”这名字,就产生了陌生感了。
浔高现在的档案中,说他1929~1936年间再次接任校长之职,这时间记录好像是有点出入的,因为据近代广西著名的作家,博白人秦似(原名王缉和)回忆,他在博白中学读初中期间(1931~1933),他的语文老师就是韦碧海,印象很深,他眼中的韦老师“是个颇有文才的人,在当时的语文教师中算得上第一流的,他既会写诗,又会画,还有一手好书法”,在八十年代,他还写了一篇《我的第一个语文老师》回忆的就是影响了他一生从文的语文老师——韦碧海。
所以,现在浔高的校长档案记载,在1929年~1936年之间,应该是记错,或是缺漏了一些记忆,至于是啥现在很难查证了。
冯碧海应该是在1933年左右再次出任浔高校长,当时,因为政策调整,已经是“省立八中”的浔高,停办了高中部,保留初中教学,全体高中生提前毕业,安排报考南宁军校(黄埔军校序列学校之一),考上的都成为当时南宁分校第6期学员,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可以明确的是,在1934年,桂平历史上两大知名中学,浔高和一中按令合并,改名为广西省立浔州初级中学,招收的依然是原浔州四县(桂平,平南,贵县,武宣)的学生为主,这时候的文献有一句话“由原省立八中校长韦奋鹰(碧海)出任校长。”
韦碧海第二次浔高任职,大概是到1935年左右去职,由并校之前的一中校长黄健夫接任。也就是从韦碧海的第二次任期开始,由于学校的合并,最终结束了浔高校长一年一任,由浔州四县的人轮当校长的“传统”规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办学时代。
此后,他的人生经历就与画马大师徐悲鸿有很多的交集了,据说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广西就曾暂避韦碧海家中半年,创作了不少的知名画作。
而韦碧海也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一线,后来还有在藤县家乡当小学教师的经历,也有办太平私立三民中学的记载,更有一本《韦碧海诗书画册》传世。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