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方朔风】
“不用去医院,门口诊所就挺好的,在这里开十几年了,人都熟了。”
经常劝家人去医院的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上面这句话?即使在当下,分布在各地的小诊所依然在我国医疗服务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年龄大一些的人的记忆之中,这些小诊所往往是药到病除。
但是同时,这些小诊所也常常卷入一些负面舆情之中,比如说使用药物不当或是剂量过大等问题,时常会引发讨论。这些颇有矛盾的印象,实际上都说明了同一件事情,都是我国医疗系统发展变迁的投影。
客观来说,如今国内大多数小诊所,已经没有当年那么繁荣了,这是因为社会医疗资源的增多,很多人看病相对会选择较大的医疗机构,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似乎更大更值得信任,就算是在基层,也更偏向于选择更加正规的基层医疗机构,毕竟如今基层医疗机构在大多数乡村都有了比较高的覆盖率。选择小诊所往往是因为方便,比如说离家近人又熟的小诊所,而较大的医疗机构比较远,还经常需要排队等候。
图片来源:统计信息中心
从正规化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官方还是笔者个人,都希望基层医疗机构正规化,部分小诊所在医疗正规化上,确实有不足之处。但正如之前所说的,仅仅是图一个方便,就能证明国内各个小诊所依然有很大的市场,依然会在我国基层医疗结构之中扮演关键的作用。看病的便利是居民非常现实的需求,而我国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力量。
而之所以部分小诊所会面对舆论争议,很大程度也是没有扮演好在基层医疗的角色。我们都知道,人大多数生的病都是小病,而在分级诊疗的构架里,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第一是处理好这些小病,不给上级医疗系统增加压力;第二是识别出来那些他们没有能力处理的疾病,在基本诊疗之后,转交给上级医院。而小诊所陷入的负面舆情,往往就是这两个职能没有做好。要么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的时候,诊疗不规范,开药过猛,被人质疑;要么就是他们实际上没法处理的疾病,没有正确进行识别判断,导致病情爆发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大医院里也常有后者这种类似情况,尤其是涉及到心血管问题,即使有胸痛中心这样的机构,也时常因为疾病的快速进展,而没来得及进行诊断和干预。这是疾病与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的,指望基层医院的人员与设备水平做好这一点,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但是我们之所以批评部分小诊所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正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干预,而是在于他们在诊疗的过程之中,没有考虑到某些症状可能是危险的前兆,没有把急症和小病区分的意识。正规的医疗机构,面对心血管急症,很多时候可能来不及进行系统诊断,但是只从基本表现,就可以分析出来危险性。
而小诊所在这方面的缺陷,除了检查和治疗设备缺乏之外,还在于小诊所的医疗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往往有一些缺陷,面对自己能力之外的情况,缺乏处理能力,而小诊所往往需要处理的病人,很多时候又不分科室。这也没有办法,小诊所不可能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愿意来小诊所的医务工作者,因为待遇的关系,往往水平良莠不齐,这显然是不利于正规化的。
但是在某些常见的小疾病上,部分小诊所的处理能力是不亚于大医院的。原因也不复杂,医学说到底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的是积累经验,如果你数十年如一日地处理一小类医学问题,即使你的知识结构不够新,但积累的医学经验总归是很强的。实际上很多小诊所,往往是靠一个或者是几个坚持了很多年的老医生维持着,这些小诊所在特定方面保持了一定的特色,这也是部分人脑海里有些小诊所水平堪比大医院的印象来源。
而大医院的医生要处理很多不同的问题,专精的领域往往也是更复杂的疾病,在某些常见病上的处理水平,积累的经验并没有那么多。实际上这也是分级诊疗的意义所在,如果大型医院的资源主要用来处理这些一些极度常见的小病上面,这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是即便如此,小诊所的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即使是在有系统人才培养体系与知识更新体系的大医院里边,笔者也听说过某些功勋卓著的医学老前辈们,他们可能看不惯核磁共振的片子,或是用不惯腔镜和手术机器人。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误,毕竟人一辈子擅长学习新事物的时间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指望老人学习这些,多多少少是强人所难。
而有人才梯队的大医院,可以靠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来掌握这些新的诊疗方法。对于公立医疗系统的基层社区医疗中心,虽然人才也不如大医院,但是多多少少也是按着指南去更新一些诊疗方法的。而这些对于小诊所来说,就很不现实了。过去积累的诊疗经验,往往会成为新时代的问题,经验并不是总能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很多小诊所诊疗不正规的来源。
社区医生在为居民看诊新华社
如果列举一下小诊所哪些用药不正规,最主要的大概有三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还有激素。但是有一个非常矛盾的事实在于,这三类药物的不恰当使用,有的时候会给人一种体感,那就是自己的疾病好转地更快了,这也导致了某种小诊所药到病除的错误印象。不过这三类用药不正规,倒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单纯归结于水平低下就能说清楚的。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新药正在研发,不过大多数新药似乎着重在某些复杂的病症上面,针对常见病的用药并不是重点,这是利益导向的问题。不过严格来说,针对常见病的药物和用法,实际上还是有些新东西的,不过重点并不在于效果更强,而在于更加安全,毕竟这是常见病,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效果反而是其次了。
就以抗生素为例,一些曾经常用的抗生素实际上有些很麻烦的问题,比如说庆大霉素会影响听力,四环素类会影响牙齿和骨骼,而氯霉素有小概率会带来很复杂的血液系统问题,磺胺类有可能影响肾脏。因而在当下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还是会选择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同时,因为抗生素的特性,需要按照规章使用,避免抗药性细菌的蔓延,我国医疗主管部门就出台了多条政策指南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而相当有趣的是,当我们临床上遇到一些多重抗药的细菌感染时,往往会尝试使用一些老的抗生素,有的时候会有奇效。而部分小诊所的抗生素使用,往往会因为剂量过大,落后于指南,或是在不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正规化,实际上是我国医疗进步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只批评小诊所是不准确的。要知道我国能有条件“滥用”抗生素,也不过是最近四十来年的事情,当年使用那些有复杂副作用的抗生素,是因为它们确实对于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起到了贡献,而某些不正规的抗生素使用习惯,也是出于现实的诊疗需求所导致。
当然,这和当下我们需要规范化抗生素使用并不矛盾,而这就需要各方面的更新,自然包括知识结构。笔者的长辈也算是在大医院工作多年,但是笔者小时候拉肚子,有时还会给笔者喝庆大霉素注射液,好在并没有导致什么副作用。现在仔细想一想,口服注射液的吸收率是很低的,所以大概率既没有什么治疗效果,也不会导致副作用。但是既然老一辈医学工作者都会有这方面的错误,那么缺乏人才梯队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小诊所,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有时候不合规,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中国,或者说西方国家这方面的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不过既然国内的医疗环境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理应讨论一下。
解热止痛药,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布洛芬、扑热息痛、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它们可以止痛退烧,根据药物类型的不同,强弱有所差异。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药物对于常见的头疼脑热很好用,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从体感来说,确实很类似于某种万灵药。
但需要说明的是,缓解症状并不代表治愈了疾病,而这类药物虽然毒性不算严重,但是不规范的使用,依然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者肝肾毒性。如果搜索一下,我们能看到不少儿童因为使用解热镇痛药不规范而中毒的新闻。客观来说,小诊所这方面的使用规范是差一些,而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解热止痛药物,比如说安乃近,也已经被淘汰出了临床。
不过总的来说,国内这方面已经算是不严重了,关注一下社交媒体我们就会发现,隔三差五出现的某某国外神药,往往是有大剂量的解热镇痛药,有的直接放进软糖里边。在美国,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包装甚至有一瓶两千片装的。另外,美国有一种病叫“解热镇痛药肾炎”,是需要总共吃了几公斤才有可能发生的,由此可想而知这类药物在西方国家的滥用程度。
美国超市的布洛芬网络图片
激素的话,则是另一种问题了。激素这个词语本意指的东西可就多了,包括人体之内分泌的多种负责调节机体功能的物质,即便只考虑医学上使用的,数量也不少,几十类还是有的。不过在我们的一般语境中,我们讨论的往往是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不仅是滥用的高发区,还是少数无良诊所用来伪装成“神药”的主要成分。
为什么这类药物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与免疫反应,而人体很多疾病的症状,实际上是自身免疫系统工作带来的,所以抑制免疫反应与炎症,从体感上确实会带来改善,而如果针对诸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这样的自身免疫疾病,激素的使用也确实可以暂时抑制自身免疫活动。因为这样的特性,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很多疾病上都有看起来神奇的作用。
但是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神药,面对感染性疾病,激素可以缓解症状,但是并不能抑制感染,甚至可能会加重感染本身,所以在临床上救治复杂感染的时候,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综合疗法的一部分,而非单独存在;而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虽然是治疗关键的一环,但是如何控制激素的量,减少长期副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
激素治疗的长期副作用是复杂且严重的,这绝对不是用来加在某种神药里边骗人的。遗憾的是,小诊所同样是这方面问题的高发区,不过这同样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曾经的激素类药物,确实被广泛使用,不过如今在大医院已经规范很多了。
正如文章多次强调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两个药物的使用,而在于医疗的正规化。除了诊疗设备之外,还有人员能力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一些过去时代的老经验,还在部分小诊所身上保留着,这些老经验曾经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医疗卫生问题,但是如今,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对这些问题采取吃饱了就骂娘的态度,而是要意识到时代变迁,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靠小诊所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容易去克服的。
解决路径或许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推进的分级诊疗与基层医疗建设,在正规化与人才梯队构建上,或许也可以对小诊所进行覆盖,当然这并不容易,毕竟即使已经有了很多成绩,基层医疗建设依然面临着很复杂的挑战与难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另外一个方向来自于私营医疗,未来私营医疗正规化之后,小诊所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他们的一个发力点,很多小诊所有可能被收购或是加盟,通过整体的医疗集团进行整合,推动小诊所的正规化。当然,我国的医疗集团对这方面显然也不是很有经验,依然需要更多的实践。
在城市与乡村的角落之中,小诊所正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在未来,他们依然会扮演关键的角色。相信这些问题,终究只是暂时的,相信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不会落下这些小诊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