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面临诸多挑战。肝脏和肾脏分别是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关键器官,功能受损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过程改变,易导致药物蓄积、毒性增加,同时治疗效果也可能受影响。因此,合理安排抗菌药物使用顺序及精准调整剂量,对保障这类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疗效至关重要。


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一)肝功能不全的影响

1.代谢功能改变

肝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细胞内多种药物酶活性和数量降低,使主要经肝脏代谢清除的药物代谢速度和程度降低,清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长期用药还可能引发药物蓄积性中毒。

2.蛋白合成功能减退

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具有活性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的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二)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药物在体内排泄不畅,易造成蓄积,药效和不良反应均增强。绝大多数头孢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肾脏为主要排泄通道,肾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废物排泄受阻,需调整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

用药顺序与剂量调整策略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

1.轻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A级)

主要经肾脏排泄或者虽经肝代谢但无明显肝毒性的药物,可按原剂量使用,如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主要经肝脏清除但无明显肝脏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可谨慎使用,必要时减量给药,并严密监测肝功能。

2.中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B级)

除上述按原剂量使用的药物外,部分经肝、肾两途径清除的药物需减量使用,如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替加环素、卡泊芬净、甲硝唑等有明确的剂量调整方案,需严格按照方案调整。

3.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C级)

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或清除且可发生毒性反应的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咪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氯霉素等。使用其他药物时,需更严格地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与肝功能。

(二)肾功能不全患者

1.肾功能轻度减退

主要经肾排泄但无明显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喹诺酮类(部分品种如莫西沙星无需调整,左氧氟沙星等需调整),可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适当调整给药剂量,如减少单次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2.肾功能中度减退

除上述调整剂量外,对于经肾脏排泄且肾毒性相对较高的药物,如第二代头孢菌素,需进一步严格调整剂量,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此时可优先考虑使用经肾脏外途径代谢和排泄的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利奈唑胺等。

3.肾功能重度减退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对于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需大幅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如确需使用,必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进行个体化用药。对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需考虑透析对抗菌药物的影响,如药物可被透析明显清除,建议透后给药或透后补充,如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

临床监测与注意事项

1.肝功能监测

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评估肝脏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肾功能监测

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准确评估肾功能,以便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皮疹、黄疸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4.药物相互作用监测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需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肝肾功能状态、药物特性等因素,合理安排用药顺序,精准调整剂量,并加强临床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