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春节就要结束了,而在2025年2月10日,农历是正月十三。作为春节尾声的重要节点,这一天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既是“灯头生日”,也是新年第一个“杨公忌日”。老辈人还说,这个是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这天有啥习俗,或者是有哪些说法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点亮元宵前的序幕
在过去民间,正月份每个日子都是有特殊的寓意的,只因在古代的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时,初一造了鸡,初二造了狗,初三造了猪,初四造了羊,初五造了牛,初六造了马,初七造了人。因此,正月初一至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而且在后面还有谷子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娶亲等说法,在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是元宵灯会的预热日。
南宋古籍记载:“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民间会在厨灶下点灯(称“点灶灯”),为正月十五的花灯盛景做准备。
部分地区还会扎彩灯、舞龙狮,并遵循“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的习俗,寓意天地人三界共享节日氛围。
此外,北方一些地区会在这一天吃汤圆,象征团圆美满;南方则讲究“上灯圆子落灯面”,即十三吃汤圆,十八吃面条,为元宵节收尾画上圆满句号。
二、杨公忌日:忠烈纪念与禁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月十三日,更引人注目的是“杨公忌日”。这一日被视为全年最“毒”的禁忌日,民间有“阎王都忌讳”的说法。其由来主要有三个版本:
1. 杨家将传说:民间传说,北宋杨家将的杨继业率七子抗辽,战败于两狼山,仅剩六郎存活。杨公悲愤自尽之日即正月十三,后人以此纪念忠烈,定为忌日。
2.杨筠松避祸说: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一生13次遇险,后人将其遇害日定为忌日,提醒谨言慎行。
3. 阎王祭子说:阎王因狂言触怒玉帝,13个儿子相继离世,正月十三为最后一子忌日,故称“阎王忌”。
无论何种传说,核心皆是对命运的敬畏与对忠烈的缅怀。全年共有13个杨公忌日,以正月十三为首,后续日期每月递减两天,如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等等,一共是13个日子,所以也叫“杨公十三忌日”。
三、正月十三的禁忌与寓意
也是由于在过去“杨公忌日”的说法,从而在民间也衍生出了诸多禁忌,民间总结为“五不做”:
1. 不动土:避免惊扰土地神灵,影响家宅安宁或财运。
2. 不嫁娶:婚姻乃人生大事,需择吉日以祈美满,忌日则被认为易招不幸。
3. 不出远门:旧时交通不便,忌日远行易遇险,且元宵临近,团圆重于奔波。
4. 不办大事:包括开业、乔迁、安葬等,皆需避开此日,以求顺遂。
5. 不说狂言:忌口舌之争,谨记“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以杨家将的谦逊为榜样。
这些禁忌虽无科学依据,却体现了古人趋吉避凶的心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认为传统禁忌“过时”,但其内核仍具启示性,是在提醒我们要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同时,这些忌日也强调“居家避祸”,与现代人追求“慢生活”不谋而合。特别要注意的是忌说狂言,倡导谦逊低调,与当代提倡的“情绪管理”异曲同工。
正如民谣所唱:“杨公忌为百事忌,举动须防多损失”,这些习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对生活的哲思。
正月十三的“灯头生日”与“杨公忌日”,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节庆的欢愉,后者是慎重的警示。无论是点亮灶灯的热闹,还是静守家中的肃穆,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