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正月十四,俗话“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啥讲究?一文说透!
明天是2025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这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前一天,而在民间关于正月十四日,也是比较特殊的,其中就流传着一句和它息息相关的老话:“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许多人对这三个日子充满好奇——为何连神仙都要“闭门谢客”?这三天又是什么日子呢?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民间智慧和传统禁忌?今天咱们就来聊透这个话题!
一、“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是啥意思?
这句俗语中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指的是农历每月的这三天。古人认为,这三天是“月忌日”,连太上老君这样的神仙都要避讳,停止炼丹、闭门不出,普通人更需谨言慎行,避免触犯禁忌。
在民间类似的说法还有一首童谣:“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每月莫看此三天,太上老君不炼丹。穷嘴老鼠不出阉,门外有金莫去担。从古至今文字来,口口相传不等闲。”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偏偏是这三天是月忌日呢?
关于月忌日,这个也是有依据的,这是古人根据《易经》中的“紫白九星”推算,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五黄入中宫”之日。
五黄星在传统风水学中象征“灾祸”,古人认为此时天地间的“凶煞之气”最重,若贸然行动,容易招致不顺。
此外,民间还有传说称,这三个日子与宋代杨家将的“杨公十三忌”相关,因杨家将每逢这些日子出征必败,后人便将其视为“百事忌日”。
二、正月十四的特殊性:既是“试灯节”,又是“凶日”
值得一提的是,正月十四日不仅是月忌日,当天在传统年俗中的地位还很特殊。一个是在正月十四日这天,也是试灯节:民间有“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闹灯”的说法。正月十四是元宵灯会的“彩排日”,人们点亮灯笼、调试灯谜,为次日元宵节预热。
另外在有些地方,正月十四日也是“临水娘娘诞辰”。在这天还是“妇女儿童保护神”临水娘娘的诞辰,民间忌打骂孩子或与妻子争吵,以免触怒神灵。
除此以外,正月十四恰逢“月忌日”中的十四,双重身份让它成为既热闹又需谨慎的日子。
三、正月十四的禁忌与习俗
结合“太上老君不出庵”的警示,正月十四的传统讲究可总结为“3不做、2必吃、1要偷”:
所谓“3不做”,指的就是三件事最好不要做,这也主要是为了避祸求吉。首先,是不责骂孩子。毕竟当天也是临水娘娘的生日,而她护佑孩童,若这天打骂孩子,会被视为对神灵不敬,还可能“招来晦气”。
其次,不争吵散财。正月十四是“守财日”,忌借钱或大手大脚花钱,以免财运流失;夫妻间也要和睦,避免口角。
最后,是不要出远门。在过去很多地方就有“初五十四二十四,外面有金莫去担”的说法,就是说这天不宜出远门,哪怕是外面有黄金,也不要出门,可见古人对这一天出远门是非常谨慎的。
另外两个 必吃,指的是要吃两样食物,图个吉利,也是祈福纳祥。第一个是“亮眼汤”,这是用荠菜、豆腐、冬笋等熬制,寓意“喝后眼明心亮”,元宵赏灯更精神。
第二种是“福羹与鸡蛋”。福羹浓稠如“聚财”,鸡蛋圆润象征“团圆”,吃下它们,祈愿新年福气满满、家宅兴旺。
另外在正月十四还有个特别的有趣习俗,那就是要去“偷青”,指的是在当天的夜里要悄悄摘邻居家的青菜或萝卜,寓意“偷走霉运,偷来好运”。主人家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偷青”是传统年俗的一部分,大家图个乐呵。
老话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初五十四二十三”的禁忌,我们不必盲从,但可将其视为传统文化的趣味符号。
正月十四,不妨喝一碗亮眼汤,陪孩子做一盏花灯,用温馨的方式传承年俗。毕竟,真正的“吉凶”不在日期,而在我们如何用心经营生活!
明日正月十四,愿你眼明心亮,福气满满!(本文综合传统民俗,各地习俗或有差异,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