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正月不出年”,按照年俗文化来说,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当然日子要继续,所以从初八之后人们便循序回归到平常,不过一边生活的同时,一边也在为过年的各种习俗忙活着。转眼已是正月十三,此时已是元宵节的前夕,与之相对应的是“点灯日”,在南宋时期的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届时人们要将准备好的花灯在灶台之下点燃,这一习俗为元宵节拉开了序幕,届时大街小巷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一直亮到正月十六。
当然除了“点灯”这一习俗,在十三当天还有很多的内容,沿海地区的人们要祭海龙王,希望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顺利。北方地区的妇女们要聚在一起,共同制作“百虫”宴,祝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富裕。西安地区流行着祭关公,同时十三还是滚龙灯的日子,这一习俗据说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整个活动长达四天,十三便是第一日。各地的这些习俗,都让十三这一天显得隆重而意义重大。
不过纵观整个过年期间,习俗众多,忌讳也不少,而到了正月十三,忌讳可谓是最多的一天,因为在民间这天为杨公十三忌,且为开年里的第一个忌日。在民间,与之相应的传说众多,不过最为熟知的主要有两种:
其一便是与著名的爱国将领杨继业有关,相传有次保北战役中,其率领杨家将走到了两狼山,此处地势险峻,其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姓“杨”,与“羊”谐音,而羊最怕狼,其意识到此次犯了地名大忌,于是便叮嘱将士们要格外小心。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埋伏,在此处遭遇大劫。而此日便正是正月十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的英勇爱国,便将此日定为“杨公忌日”。
其二则是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据说在唐代有位风水大师,名为杨筠松,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饱览诗书,通晓天文地理,尤其擅长观察天象,后来其根据二十八星宿在运动的过程中对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逐渐总结出了“十三个忌日”,一年一个轮回,正月十三为第一个,二月十一为第二个,三月初九为第三个……每月往前赶两日,依次类推。
当然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使得杨公十三忌日成为人们不太喜欢的日子,甚至将其视为“凶日”,并且每逢这样的日子,人们都要格外注意,以免招致不吉和不顺。而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在正月十三更是要重视,牢记“十三3不出,蛇年诸事顺”,下面就通过“3不出”来跟大家分享这一天最重要的3件事,尊重传统,一顺百顺,也图个蛇年诸事顺。
不出过头话
相传正月十三也是“阎王忌”,而与之相应的也有个小故事,据说其有十三个儿子,每一个都非常出色,使得阎王心生骄傲,总是口出狂言,甚至宣称即使每月走一个儿子,一年都走不完,而这一举动触怒了玉帝,并做出了惩罚,令其每隔28天便失去一个儿子,最终一个儿子也没有剩下。所以通过这个故事便在提醒我们不能说过头话。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大智慧,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自满自大,而是要保持谦虚谨慎,清醒的头脑,说话做事都要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不出远门
依照十三忌的说法,这一天是不太吉利的日子,加上过去道路崎岖难走,虽然已是开春之际,但春寒料峭,也就给出行增加了困难。综合这诸多的因素来看,古人认为,这时候外出远行,容易遭遇到不确定因素,也会给要处理的事情增加阻碍。
同时从时间上来看,正月十三还处于过年期间,又适逢元宵节前夕,此时外出远行,也就难以在十五与家人团圆,享受良宵。势必会让家人心情落寞,又忍不住挂念,影响过节的心情。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在十三最好不要贸然远行,图个吉利,也让家里人安心。
不出消极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状态的一种直接表达,消极的情绪往往代表着悲伤,失落,沮丧……而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在消极的情绪下,我们难以前行,踌躇不止。长此以往的话,只能待在原地。
而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想要不断发现和利用这些新鲜事物,我们也要不断向前,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们也是提升和学习。生活就是要保持这样的状态,才能越来越好。所以在开年之际,要摒弃消极情绪,及时调整,以积极正向的情绪去迎接新的开始,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