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新解

文/亚锋

儿时家境贫寒,盼年心切,因为过年才能吃到几顿平时吃不到的好饭食。但过年时规矩太多,特别是母亲什么事都有说道有讲究。那时年幼不懂事,总认为那些规矩让人受束缚,认为母亲那些说道讲究是“迷信”,于是就千方百计与母亲作“斗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了解的加深,逐渐认识到那些规矩那些说道那些讲究既然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其中必有道理,而且许多都是至今仍在传承的“年俗”,这些年俗寄托着人们善良的纯朴的美好的向往。

年俗从腊八就开始了。每年腊八这天母亲都早早地起来,熬上一大锅腊八粥,粥中的原材料不能少于八样,各种米,各种豆,还要有红枣、核桃等干果。平时每天只吃两顿饭的农村人,这一天也要加一顿早点,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这锅粥当天是不能吃完的,总要留下一些盛在一个盆里,放在院子里的一个大缸里保存,隔几天热一点吃,要一直吃到过大年初一。腊八腊八,八即发,一锅粥吃跨年则是年年有余年年发嘛。

要说过年的规矩和讲究,大年三十(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最多的。三十这天中午以前,如果家里有借人家的小农具等用具用品的一定要送还给人家,因为那是人家的东西,要过年了,都要回自己家去团圆。三十晚上这顿饭叫做年饭,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这顿饭,这顿饭是最讲究全家团圆的。平日里一家人过日子,难免有马勺碰锅沿的事儿,两口子闹别扭啦,婆媳拌个嘴啦,小孩淘气大人揍了孩子啦……三十晚上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坐到一起吃这顿年饭,一年来的所有不愉快都一笔勾销,求一个和睦团圆。三十晚上这顿饭,是要倾其所有做得丰盛的,力所能及备下的年货都要上桌。而且这顿饭要尽量做得多,样样饭食都要有剩儿,寓意着丰衣足食明年更好。

除夕夜是要熬夜的,子时之前不能入睡,现在每年的春晚不是都要坚持到零点以后嘛,这叫“守岁”。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守岁也是很难熬的,多困也不能睡觉,嗑几个瓜籽,吃一块心里美萝卜,驱驱瞌睡也要坚持。当然大人有很多活儿要做,主要是包饺子,要把初一全天吃的饺子都包出来。子时要吃饺子,饿不饿也要吃一两个,吃了子时的饺子才算过年,才算进入新年了。三十夜里是不能关街门的,不论是柴门还是木门,这一夜都要敞开着,开门迎财神嘛,谁家能把财神拒之门外呢。三十晚上总有人挨家挨户送财神,无论来几拨送财神的都要花上一两分钱接一幅财神爷的像。母亲说过送财神的人都是穷人,不是为了挣几分小钱,谁大过年的黑灯瞎火地走村串巷地送财神呢。正因为彻夜不关街门,所以要“踩碎”,整个院子要撒满芝麻秸,芝麻秸很脆,人踩上去就会发出“嘎叭嘎叭”的很脆很响的声音。“踩碎”即“踩岁”,把这一岁踩住。其实踩碎还有防歹人的作用,如果有人闯入院子,脚下“嘎叭嘎叭”一响,小偷小摸者还敢进来吗?三十夜里是不能熄灯的,即使后半夜家人们都入睡了,也总要有一盏灯亮着,为了省油,可以把灯捻儿捻得细细的,只要有个亮光就行,图一个亮亮堂堂,祈求光明。灯亮着就意味着人醒着,歹人也不敢轻易闯进来。所以“踩碎”和不灭灯都有着安保的作用。

大年初一更有说道。这一天吃一天饺子,而且是素馅饺子。这一点儿时是最不理解的,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吃一顿饺子,馅里还没有肉。母亲的说法是,初一这天是新年头一天,要敬神,各路神仙都是吃素的。又说,什么肉都是活生生的生命,这一天可不能杀生。母亲就是如此善良,我们也只好跟着善良了。我慢慢地才懂得,过年家里能备到的肉很有限,三十晚上已经“丰盛”一次了,初五还要吃一次“破五”饺子,如果初一吃一天肉馅饺子,哪儿来的那么多肉呀。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往外倒水倒脏土(垃圾)的,也不能扫地,如果非扫不可只能从门口往里边扫,人们穷怕了,惜财聚财不能破财呀。这一天除了煮饺子什么活都不干,不能动刀动剪子和其他工具,因为它们都陪着家人忙活受累一整年了,总要有个歇脚的时候,这是要善待一切陪伴人生活的“伙伴”。这一天不干活儿我是十分赞成的,平日里背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干活,没有闲时候,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大年初一可算能闲一天了,可以尽情地玩耍啦。

其实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中间还有很多规矩很多说道和讲究。

年俗,过年的风俗,各地并不完全相同,各家也有差异,这些风俗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善良美好富足和睦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康宁的期盼。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过年的风俗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但那些美好的健康的年俗相信还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025年春节 北京)



【作者简介】亚锋(男),北京市人,一个学数学的文学爱好者,退休后已有近百万字作品出版或在网络上推出。弘扬正气,讴歌真善美,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