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二、正月十三各地习俗
一)灯头生日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二)滚龙灯
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
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三)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四)吃汤圆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五)祭海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大馒头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六)祭关公2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
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七)吃圣虫
正月十三点灯日,人们会用面粉蒸各种具有特点的圣虫,据老辈人说:正月十三吃圣虫可以去掉地里的害虫,还可以去除霉运,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大丰收!圣虫是人们用面粉做成蛇、鱼等动物形状,寓意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有剩余, 日子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八)吃豆腐
正月十三点灯日,民间有吃豆腐的习俗,“豆腐”谐音“都福”,有全年都幸福的寓意,这一天吃豆腐,祈添福添寿,人兴家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正月十三相关民间谚语
1、正月十三早看天,一年不用问神仙
2、正月十三雨淋头,一年雨水不用愁
3、正月十三落雨滴,风调雨顺好种田
4、正月十三热烘烘,三伏天里雨难寻
5、正月十三霜,三月袄穿上
6、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
7、正月十三杨公忌,诸事不宜
8、正月十三无雨,阎王不找龙王
9、正月十三雨,三春雨淋淋
10、正月十三雨,年保收八成
11、十三打七九,下雨下雪无忧愁
12、正月十三雪花飘,麦子欢笑粮满囤
13、正月十三雾,年报一场空
14、十三做两事,不富也安康
四、正月十三相关古诗词
1、《正月十三日》
韩淲 〔宋代〕
南山春雪未全消,路并浮梁步石桥。
深绿渐归高柳叶,浅红初上小梅梢。
峭寒寺院钟声起,昏暮人家烛影摇。
一夜东风吹酒醒,梦回花月是元宵。
2、《正月十三日》
文天祥 〔宋代〕
去年今日遁崖山,望见龙舟咫尺间。
海上楼台俄已变,河阳车驾不须还。
可怜羝乳烟横塞,空想鹃啼月掩关。
人世流光忽如此,东风吹雪鬓毛班。
4、《正月十三日河堤上作》
吕本中 〔宋代〕
雨着河堤柳着烟,小楼灯火又今年。
东风不与行人便,留滞长亭十里船。
5、《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苏轼 〔宋代〕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
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
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
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
人纵健,头应白。
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
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
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6、《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其二》
慕容彦逢 〔宋代〕
积雪满山寒不释,碧琅玕绕玉楼台。
林梢清韵风吹到,檐底疏阴月送来。
7、《辛丑正月十三馀南厅》
郑刚中 〔宋代〕
小槽沥沥流香乳,玉壶注入金鹦鹉。
甘脆铺隐荐肴俎,环炉数客不停举。
酒酣耳执灯前舞,呜呼不作儿女语。
未到山颓且撑拄,窗外濛濛正春雨。
8、《壬寅正月十三日客退后书》
郭钰 〔元代〕
酒从前日尽,客又几人来。
扫石俯流水,煮茶看落梅。
为儒生事拙,会友好怀开。
但得情无愧,妻孥不用猜。
9、《正月十三日同陈路若饮伍国开年兄寓中赏雪分得枝字》
陈是集 〔明代〕
瑞色缤纷遍九逵,长安信是不争时。
飞飞柳絮从空舞,朵朵梅花欲压枝。
匝地自然滋霈泽,假山犹尔露嵚崎。
吾乡椰浆差相似,入酒赓吟沁着脾。
10、《正月十三夜同王若观伎共用来字》
吴兆 〔明代〕
倡楼罗荐开,急管促行杯。
花气衣香夺,蟾光烛焰回。
舞飞雕砌雪,歌落绮窗梅。
不尽横陈态,犹期三五来。
来源:民间谚语
注:以上资料来自网络,老任摘抄整理
责编:宏波 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