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的朋友在微信上问,某一款鸡蛋添加了叶黄素,这东西好不好呢?近年来,叶黄素凭借“护眼王炸”和“防近视神药”等标签,迅速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明星产品。然而,在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与消费者焦虑的双重推动下,叶黄素逐渐被神化,其功效被无限放大,甚至沦为收割智商税的工具。
下面,我们将从科学证据、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误区三个维度,揭示这场营销狂欢背后的真相。
网络上也有人拿着这种鸡蛋问这种问题。
首先,叶黄素是指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类(carotenoids xanthophy II),它包括了叶黄素(Lutein)及其同分异构体玉米黄素(Zeaxanthin)和内旋玉米黄素(mesozeaxanthin)等。 虽然它们名字不同但其本质都属于叶黄素类(xanthophyⅡ),可以互相转化并达到一定的比例共存。我们买的或者说大家认识的叶黄素,主要是两侧末端酮环上连接有两个羟基的叶黄素(Lutein)。
其次,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人体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目前被发现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已达700多种,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胡萝卜素(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不含氧元素,如B2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 另一类是叶黄素(有羟基、酮基、羧基、甲氧基等含氧官能团, 如叶黄素和虾青素) 。
那么很多时候叶黄素是出现在保健品当中,或者是添加在一些食品当中。
那么下面我们看一下添加这个东西真的好吗?
一、夸大宣传与科学证据的鸿沟
1. 虚假功效的包装,打擦边球
商家常将叶黄素与“预防近视”、“治疗干眼症”、“逆转黄斑病变”等功效绑定。例如,某德国进口叶黄素产品宣称“靶向护眼”“缓解视疲劳”,暗示其具备药物级别的疗效。
然而,多项研究显示,它没那么理想。
近视防控无证据:
目前尚无充分科学证据表明叶黄素能预防或控制近视。近视的成因复杂,主要与遗传、用眼习惯和户外活动不足相关,补充叶黄素并非解决方案。
抗视疲劳作用有限:
叶黄素虽能过滤蓝光、保护视网膜,但视疲劳的主因是长时间用眼导致的眨眼减少和调节痉挛,单纯补充叶黄素效果甚微。 而且我们也知道,他的研究证据其实是很小的。但是有些商家为了吃这口饭就是要对大家进行一个夸大的宣传。
改善黄斑病变的局限性:
叶黄素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预防作用有一定研究支持,但对已患病者并无治疗作用,且需长期足量摄入(可能比不吃强一点),普通保健品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老年性的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上了岁数的人可能都会有这个风险,不是吃了什么东西就能一定逆转。
2. 混淆食品与药品的边界,刻意误导消费者
许多叶黄素产品以“压片糖果”和“软糖”等形式出现,却通过“德国药房同款”、“医药标准”等话术暗示其医疗属性。实际上,我国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宣称治疗功能,而普通食品更禁止标注功效。商家通过擦边球宣传,模糊消费者对产品性质的认知,制造“万能护眼药”的假象。比如添加在一些日常食品当中。却又不告诉您,如果均衡膳食的普通健康人根本就不缺。
例如刚才说,有的朋友拿来问我这款鸡蛋怎么样?鸡蛋黄当中本来就含有这个物质,额外添加您并不一定能吸收得了。那么他又鼓吹自己是可以生食的、卫生标准很高的鸡蛋,这个东西如果是生吃的话,吸收效率也不高,还比普通的产品要贵很多。这多出来的差价实在是……
更别说过量补充之后,可能皮肤指甲都会变黄,就像吃多了柑橘一样,并且确实会吸收不良。还有胃肠道刺激、血细胞下降、凝血障碍,过敏和尿液出问题的可能性。
二、营销策略:焦虑制造与科学术语的滥用
1. 精准收割“屏幕一代”的焦虑
针对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群体(其实目前就是基本全体民众),商家通过“蓝光危害”、“视网膜损伤”等关键词激发护眼焦虑。例如,某电商平台专题页将叶黄素与“靶向护眼”和“延缓视力退化”直接关联,暗示其必要性!
然而,多研究也证明蓝光其实并不是直接危害眼睛视力的,近视、散光等等问题很多时候是基因和用眼问题造成的。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防蓝光”了,而是您不能通过吃东西防。目前研究,干眼症是眼球表面的疾病,并不是视网膜的疾病,所以通过视网膜当中的叶黄素去吸收蓝光,这个也没什么意思。
2. 用伪科学、假概念背书与“成分叠加”套路
部分产品通过添加蓝莓提取物、鱼油等成分,营造“复合配方更有效”的假象。但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缺乏临床验证,且实际含量可能远低于有效剂量!此外,商家常引用“前沿研究”的片段,却回避结论的不确定性。例如,叶黄素与认知功能、心血管健康的关联性仍存争议,却被包装为“额外福利和优秀效果”。
三、利用一部分消费者的认知误区与健康风险
1. “越多越好”的补充误区**
我国推荐成人每日叶黄素摄入量为10㎎,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要求是6mg。过量可能引发皮肤黄染或肝肾代谢负担。然而,部分进口产品剂量远超此标准,如某德国品牌单日摄入量达20毫克,却以“疗程建议”诱导长期服用。很可能就是充满爱心的家长朋友们给孩子买了个“毒药”。
2. 忽视天然食补的可行性
叶黄素广泛存在于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蛋黄中,均衡饮食即可满足需求。如果有小朋友不爱吃西兰花的话,可以换个方法炒一下,或者是做成少放酱的沙拉。例如,100克菠菜约含12毫克叶黄素,远超某些保健品单粒含量。但消费者更易被“便捷补充”的营销吸引,忽略食补的性价比与安全性。如果大家都知道首先第一步是好好吃饭就能补充维生素,有一大半商家要倒闭的。除非是通过正规机构查出来某些问题或者是吸收有些障碍,一般来说不需要刻意长期的补。
3. “安慰剂效应”与真实需求的混淆
也有部分用户反馈“使用了之后,眼睛不再酸胀或者眼睛更加舒服”,可能是心理暗示或同时调整用眼习惯的结果,而非叶黄素的直接作用。还有就是,如果您闭上眼睛面对自然光源多休息一会儿或者是课间注意出去放松一下,比吃什么都能调节。此外,商家利用“防猝死套餐”等概念捆绑销售,将叶黄素与辅酶Q10、鱼油等组合,进一步加剧非理性消费。我们也已经提到过,鱼油是辅助治疗的东西,绝对不可以当成主角,它的有效证据也非常的低。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给人送礼,拎上点儿什么深海鱼油一度被当成很有面儿的事。
四、理性消费:回归科学与常识
1. 明确需求,甄别宣传
若因饮食不均衡需补充叶黄素,应选择标注“蓝帽标识”的保健食品,并严格遵循剂量建议。警惕“治疗近视”“逆转病变”等违规宣传,并且不要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为很多国外的保健品含量非常大,对于同等年龄的中国青少年很可能超量了。
2. 记住食补优先,适度补充
成年人每日摄入300克蔬菜(半数为深色蔬菜)即可满足叶黄素需求。每天保证一两个鸡蛋也是很简单的事情。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也可以吃这个量。别把菜煮太烂,这个我们就不用再说了。特殊人群(如AMD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高纯度补充剂,尤其不要上网上直接找代购去。如果是卖货的,那就是男人都要补锌,女人都要补铁,小孩儿都得补钙和多种微量元素,还要治眼睛,谁不会放过的。
3. 护眼的核心:用眼习惯与定期检查
第一点看自己的双方血缘的亲属,如果有高度近视和散光问题的长辈,就好自为之吧。其次,预防近视需增加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控制看书和屏幕时间;缓解视疲劳可通过“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眼部疾病应及时就医,而非依赖保健品和其他乱七八糟的眼镜或者护眼灯。尤其是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相信手机里跳出来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广告,有问题先去医院正规眼科看!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补充叶黄素并不能说是完全的智商税,它本身这个东西是不错的。但是不能盲目补充,不是谁都缺。不要被一些营销号牵着鼻子走,花这个钱不如多吃一些好吃的东西。有一些伪科学概念或者不完善的研究的结论,其实总被别有用心的商家拿来制造焦虑情绪,家长朋友们可能觉得给孩子买了什么东西补充了,最起码有心理安慰觉得对得起他了。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对的。
如果您为了爱护眼睛,最主要的就是调节用眼方式,如果父母和长辈有视力问题的更加要注意预防,如果真的已经近视了,请配合适的眼镜,尽量不要继续近视(未成年的时候度数肯定还会增加),尽量保护眼睛。
最后,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打招呼没看着别人,您也总算有个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