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2月9日电 延安西路394弄1-1号,这里是拥有着“家一般温暖”的静安寺街道生活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敢于创新公益形式、深入打造疗愈场所、秉持了幸福一刻达理念,为居民打造了利民、便民、惠民服务点。从同心便民服务点,到同心疗愈花园,再到新鲜蔬菜进社区,都为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新年,中心创新服务,吸引了很多居民打卡,在家门口红红火火过大年。

集结便民 美好生活加油站

2024年,同心便民服务点正式启动。 每周二、周三、周五,维修家电、修补衣物以及修锁配钥匙的师傅们准时在同心便民服务点等待,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我这个取暖器的接线处有点问题,拿到别的地方维修不知道要花我多少钱,在这里,我花一点点钱就能修好。东西放在服务点,修好了再过来拿,十分方便!”居民蔡阿姨说道。

匠心独运,品质铸就。负责修理家电的焦师傅、负责配锁配钥匙的刘师傅,修补衣物的王师傅,都已各自在他们的领域里深耕多年,用专业的技术解决居民的的生活难题,用真诚的态度服务于居民,用持续的热情奉献社区。

精准便民 回应社区每一份期待

“农场蔬菜上餐桌,鲜美水果到家门”。车轮菜点俨然成为了静安寺街道社区居民的“心头好”,社区链接蔬菜基地,解决因静安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不方便的老人们。每次车轮菜点服务,社区弄堂里总是人头攒动,“清美食品”“永森农业”“敏顺公司”“冠生园”“第六粮油”等坚持十几年的优质服务深得居民的好评。

生活服务中心依托五社联动机制,老字号单位每月参加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便民集市,大家耳熟能详的“雷允上”“泰昌”“西区老大房”“立丰”等老字号品牌,纷纷加入便民集市的队伍中,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让居民享受到品质生活。

“大篷车”进社区,服务送“上门”。年龄逾六旬的匠人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钟表维修、维修雨伞、修配眼镜、中老年服饰、老上海产品、维修拉链、磨刀等服务。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

跨界便民 新潮服务闪亮登场

在2024年全新推出的疗愈花园,以“视、听、嗅、味、触”为探索点,打造一个居民休闲、放松、交谈的绿色空间。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花园中,居民不仅可以亲手采摘金银花,品味其清新的茶香,还能摘取薄荷叶,自制一杯沁人心脾的柠檬水,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更有那被绚烂花丛环绕的钢琴椅,成为了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居民纷纷与长寿花、康乃馨等花卉合影打卡,留下美好瞬间。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在疗愈花园的另一侧,是充满了军人的代表色的迷彩花园。在这里,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有需要的居民,老战友们提供法律援助、退役军人政策解读等。将军人的坚毅与奉献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持军人本色,不忘初心,投身于志愿服务建设,拉进军与民之间的距离,传递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创享便民 重塑便民服务新蓝图

共享雨伞、共享充电站、共享针线包以共享服务为核心,重塑便民服务的新蓝图。

共享雨伞:是居民在突如其来的雨天的“及时雨”。只需前台登记,便能轻松借到一把雨伞,为雨天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共享充电站:是电子设备的“能量补给站”。手机电量告急时,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借到充电设备,让手机迅速“回血”,保障通讯畅通,不错过重要信息。共享针线包:是衣物的“急救小站”。衣服突然掉线、扣子脱落,共享针线包便可解燃眉之急。不管是商务人士在重要会议前发现领带缝线开了,还是游客游玩时衣服被勾破,都能在共享空间找到针线包,简单修补,保持得体形象。


2025年,生活服务中心将秉持“幸福一刻达”之核心理念,持续深耕服务领域,将围绕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温情满满的温馨大篷车、历久弥新的传统老字号,以及灵活便捷的车轮菜点,倾力打造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体系,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让每一刻服务都充盈着品质与温情。疗愈花园已换上了新年“服装”,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拍照打卡。(图片拍摄 望江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