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问为什么南京没有发展出杭州六小龙,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过大部分人并没有答到点上。


因为很多人把答案归结于,杭州的营商环境好,政府办事效率高,只跑一次,尊重市场企业,人才众多,所以各地也要勤劳苦干提升自己。目前网上大部分答案都围绕这几个方向对吧。

但这几个答案,别的地方可能有用,对南京他们却没有意义。

或者说,对于同处江浙沪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宁波等城市,以及经济水准类似的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这几个答案没什么价值。

因为你要说东北地区,那咱们确实可以先讨论政府办事效率的问题,一个项目跑十次还办不下来,那确实什么都是扯淡,所以飞之前先学会走,考100分前先做到及格,从政府办事效率开始讨论没问题。

可南京这几个城市,属于非常典型的85分以上优生冲击100分的问题。

同样是江浙沪地区强城,以上这些标准,南京他们没做到吗?杭州有只跑一次,难道南京他们就会为难你们,让你们来回折腾死活不给办?杭州的地方官员们不吃饭不喝酒,过来就是干活,难道宁波的官员们就天天没事拉着你喝酒?没有的呀。

再说尊重市场视野开放的问题,江苏也是引进大量外资工业园的开放先锋,宁波上海更不用说,一堆外贸企业。

难道这几个城市的民众属于看不起民营企业,天天想着考公吗?也没有呀。


所以老生常谈什么政府效率,优惠政策这些是很虚的,一线城市基本都有且都能保证,南京有高校有人才,民间也有开放的市场氛围,且政府办事效率同样不低,为什么没有孵化出杭州六小龙这样的新兴企业?网上总结的条件其实南京都具备啊,为什么没弄出来呢?

我作为宁波人,且在杭州待了多年,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真正的答案是,把握时代机遇比大家想的重要的多的多。

绝大部分人对于市场和产业有一个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我努力就好了,只要我努力,就能出高分。只要我拼搏,就能做好企业。一天不够两天,两天不够三天,只要努力做,总能出成绩的。

不是这样的,不是的。

努力也是要看时机的,我们常常说“这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个体是这样,对于城市也是这样。

产业发展是有一个时间窗口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当时没把握住,后面你想追,哪怕一比一照着学习也是不行的。我努力过无数次,但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

杭州的发展,关键其实是抓到了阿里巴巴那一波互联网浪潮。注意,不是简单一个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带动的那一波浪潮红利。

因为外省的人可能无法想象,在我小的时候,宁波的经济是领先省会杭州的。原因很简单,宁波是港口城市,坐拥世界第一大港北仑港,货物吞吐量多年霸榜世界第一。而前些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之一就是外贸出口。所以宁波靠着外贸进出口和相关产业,经济是领先杭州的。当时杭州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城市,我记得那时杭州的城市口号也不是互联网之城,而是生活品质之城。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说有些说法很虚,前些年的杭州难道办事效率就低,就不尊重市场了吗?为什么没跑到第一呢?事实是南京杭州宁波这几个城市,都处于江浙沪地区,民营经济氛围都很好,政府效率也都很高,大家是一个起跑线的。


直到阿里巴巴那一波。阿里巴巴的创业史大家都熟悉,我就不扯了,阿里巴巴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马云极其擅长演讲。很多人可能觉得马云的演讲是凡尔赛现场,但在千禧年前后,马云对于当时创业者,尤其是江浙沪地区创业者,是有一个非常正向促进的。

马云通过“五分钟时间,孙正义给了我两千万美元”“就一趟电梯的功夫,我说服了投资机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等一系列金句,成功且非常直观的把“要赚大钱,就得创业”这个概念,成功灌输给了无数人。腾讯百度虽然也是互联网巨头,但他们的老大偏向技术,对于大众传播来的没有这么直接。

更重要的是,这种比传销机构还带感的发言,最后居然落地了。真实现了“当年去北京你们爱理不理,今天去纳斯达克你们高攀不起”这种爽文一般的剧情。

而且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比较特殊,他是平台型,也就是无数淘宝店主组成。

阿里本身赚了,信了他最早一批开淘宝做电商的,也赚了,这雪球就滚起来了。

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过15年左右的杭州,那真的是全民创业的氛围。和北方地区乃至江苏上海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不但年轻人不排斥进民营企业创业公司,很多老一代人虽然听不懂民营企业,创业公司这些,但你一说开淘宝店,他们也能理解。

他们对互联网和创业的理解就是你去开淘宝店了,而且他们知道有很多开淘宝店的赚钱了。

当时我在玖果,我们公司在杭州城西的优盘时代,我们是创业公司,我们楼上是电商代运营公司,楼下也是创业公司,隔壁还是创业公司,后来成为了独角兽级企业,叫宋小菜。然后然后,给我们每天送水果的,依然是一家生鲜创业公司。

对,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杭州随便一个写字楼,全是创业公司,全是各大高校的毕业生。

有人可能问了,这么多创业公司,有几家成功的呢?很不幸,全灭。宋小菜应该是撑的最久的。

但有一家我意想不到的成功了,就是当时我和同事经常去的一家健身房,开在城西银泰的,他们说也要创业做互联网。听起来不可思议对吧,这家健身房叫乐刻。就是现在的国内健身房巨头乐刻健身,我亲眼见证了他们第一家店和第一批员工~

从个体角度来看,这有点残酷,大量创业公司入局,导致短期内竞争非常激烈,大量公司做了炮灰。

但从城市产业发展的角度,这种全民上阵的鸟枪法思路,保证你肯定能找到正确答案。

我不是开了天眼找到杭州六小龙,我把所有赛道所有分支都试了一遍,最后活的最好的就是杭州六小龙。

有人可能表示,我理解了,所以关键是要赚钱,让第一批人赚钱,就能带动无数模仿者。鸟枪法总能蒙到答案。

不,不只是赚钱,而是要赚大钱,并且是极短时间内赚到大钱,快钱。

如果是传统产业那样几十年才赚够钱,员工都几十岁了是没心思去创业的,大众也不会如此热衷去参与。

阿里那一波赚的是“快钱”,几年功夫横扫零售市场,早期员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财富自由。财富自由了,往往就会开始想着创业追梦的故事。比如刚刚提到的宋小菜是原本做阿里农业电商的天舒出来成立的。乐刻健身创始人韩伟是原阿里巴巴集团市场总监,创始团队一大半是阿里员工。

做了一次火箭,大家都信心爆棚。

也只有这样的大钱,快钱,能对冲新兴产业的风险去吸引年轻人。

就像当年大航海时代,苦不可怕,关键是利润。

一趟旅程下来财富自由,那什么刀山火海无人海域北极航道都要给你闯一闯。

而阿里通过互联网电商横扫传统零售市场的案例,又让大家都发现了技术优势带来的红利,谁不喜欢这样拿着机枪打土著?

于是要么云计算,AI,机器人,要么是用互联网改造生鲜,用互联网改造健身这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简单来说,都想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去形成“降维打击”。

很多人讨论城市话题工作岗位的时候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讨论工资数值,却忽略了年轻人心态。

一个工厂和一个直播企业,工资可能是差不多的,甚至工厂会稳定的多,但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来说,两者天差地别。

2015年前后杭州创业公司的薪资并不高,数值来看并不领先于江苏,和上海更是没法比。很多公司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按现在大家标准,没人会来吧?但当时求职者一抓一大把。

为什么,就因为预期太美好了。一年融资两年起飞三年纳斯达克财富自由,任谁看到这样的梦想都会拼一把。

风险和收益是相生相伴的,年轻的时候抗风险能力强,所以往往会偏向高收益的。很多人不能精确说出这个道理,但选择的时候会自然的遵循这个规律。

而2015年的杭州,别的地方刚刚理解互联网,杭州已经是云计算AI满天飞了,这种来自预期的吸引力是很多地方加钱都比不了的。

所以总结一下,

一个城市想要发展,那确实需要勤奋苦干,

但要做到大量涌现新兴独角兽,冲击超一线,那光靠勤劳苦干就不够了,必须要把握时代机遇。

只有像互联网红利这样,短期内赚到大钱快钱,才能极大改变一个地区的商业生态,吸引投资者们投资,吸引年轻人们参与。光加一点工资数,可能未必解决问题。得画饼,而且得是大饼。

从目前来看,这饼可能都不是AI,因为现在水面上能看到都迟了,必然是一些还在水下的,更新的事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