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泽

(1922年3月-2023年9月13日)

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本籍重庆市云阳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导师、中国民主同盟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北京101美术职业高中名誉校长。

1946年,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应徐悲鸿之邀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助教、讲师。

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

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

1950年至1951年,戴泽远赴他国举办中国艺术展览会。

1992年,在台北举办“徐悲鸿——传奇的一生”大型展览,戴泽多幅作品参与展览。

其代表作有《胜利的行列》《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张献忠》等,题材丰富多样,色彩厚重、沉稳。

2023年9月13日,因病辞世,享年101岁。


戴泽自画像,1946年。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徐悲鸿是一位无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他不仅以自身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更凭借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徐悲鸿将西方的写实主义技法引入中国,并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风格。

他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为时代培养了一批卓越的艺术家。

在徐悲鸿众多弟子中,吴作人因其精湛的油画技艺和对导师理念的深刻领悟而享誉国际。

李可染的山水画风继承了徐悲鸿的影响,打下了自己不朽的风格,李苦禅以其独特的花鸟画风格成为徐悲鸿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戴泽作为徐悲鸿的最后一位亲传弟子,他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不断探索与成长的精神力。


(前排右一韦启美、后排右一李斛、后排右三张大国、后排左二戴泽)

1942年,戴泽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

尽管起初缺乏系统的训练,但凭借着对艺术的无比热忱与天赋,迅速脱颖而出。

在求学期间,多位名师的教诲覆盖了他的成长之路。


1948戴泽结婚照,从左数起:左一新娘老师叶浅予, 左二新娘陈碧茵父亲,左三证婚人徐悲鸿,左四新娘陈碧茵。从右数起:右一介绍人孙昌煌,右三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右四新郎戴泽。

徐悲鸿在一次讲座中提出“黄桷树下四川人”的命题,引导学生们观察现实生活,这成为戴泽写实艺术观的启蒙。

1946年,戴泽正式成为徐悲鸿的弟子,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培育了严谨的写实画风,而戴泽成为了他最赏识的学生之一。


1948年,戴泽创作了《马车夫》,这幅画作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黄皮肤、黑棉袄的朴实憨厚的北方农民形象。

徐悲鸿对这幅画大为赞赏,并在媒体面前自豪地宣布,戴泽是他在画展中发掘出来的年轻画家之一,称其色彩明朗丰富,“皆许其前程远大”。

在徐悲鸿的指导下,戴泽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

他汲取了徐悲鸿“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却又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讲究“情调”,注重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而是追求真实感与生命力的表达。

无论是《乞丐》中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描绘,还是《东总布胡同》中对城市街景的细腻刻画,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立思考与深刻感悟。


在戴泽与陈碧茵喜结连理的美好时刻,徐悲鸿夫妇作为证婚人出席了婚礼,并赠予了一幅寓意深远的书法作品:“从来艺境是佳境,尽力耕耘善保持。”

这不仅是徐悲鸿对戴泽的鼓励与祝福,更是对他未来艺术生涯的深切期许。

他希望戴泽能够继续在艺术的田野上勤奋耕耘,保持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用画笔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然而,艺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油画及其创作方法风靡一时,徐悲鸿去世之后其开创的欧洲写实主义学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戴泽依然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继续沿用徐派色彩语言,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尽管在特定时期,他的教学地位变得边缘化,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这份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


在早期创作中,戴泽受到了徐悲鸿写实主义的影响,注重描绘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老乞丐的形象,通过对人物细节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戴泽对写实主义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衣着破旧程度等细节的描绘,戴泽传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怀。


该作品描绘了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老胡同景象,通过对老北京风貌的真实再现,戴泽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关注。

作品中的人物、建筑细节都被生动地记录下来,传递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这幅作品中,戴泽使用了鲜明而丰富的色彩,通过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色彩的明朗丰富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同时也体现了戴泽对色彩运用的独特见解。

戴泽在光影处理上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经常使用的“酱油色”。

这种色调使得画面既有深沉的感觉,又能表现出光影变化的微妙层次。

通过“酱油色”的运用,戴泽的作品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时间的痕迹。


《胜利的行列》:这是一幅描绘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英勇形象。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力量感的画面构图,戴泽传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与致敬。


《纳木湖畔》:这是一幅风景画作品,展示了西藏纳木湖美丽的自然风光。

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光影的处理,戴泽成功地捕捉到了高原湖泊的宁静与壮丽。

戴泽的艺术生涯跨越了七十多个春秋,他笔下的数千件作品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文献,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艺术追求。

即使到了晚年,身体不再健壮,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创作,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成为无数后来者的灯塔。

戴泽作品欣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