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之后,究竟是不是个残害忠臣的暴君?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不同。
那些一直跟着刘邦的人,只要够老实,刘邦并没有为难他们,但是对于那些不老实的人,刘邦也从不手软。
那就有人问了,刘邦真的能分清谁是老实人,谁是坏人吗?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识人的本事还是有的,如果不是他看出了韩信的实力,他也不会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
刘邦只需要通过一场普通的聚会,就能看出大臣的心中所想,也能解开大臣心中的郁结,而刘邦举办这场聚会的目的也不单纯,他想借着这场聚会,解决一个大难题……
将与相不和
历朝历代,将军与国相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他们的关系既不能好,又不能不好,总之是一件非常纠结的事。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将相和”的典故,说的是国相蔺相如以及大将廉颇之间的故事。他们两人真心交好,齐心协力让赵国鼎盛一时,被传为一段佳话。
为什么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能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太少了,将军与国相不和才是常态。
当初秦昭襄王手下有大将白起和国相范雎,他们两人都是名臣,但是却因为功劳大小这样的事,闹得双方都很不愉快,将相不和导致秦国发展停滞不前,白起还因此被赐死。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已经屡见不鲜了。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既然人们都知道“将相和”才能干大事,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将军与国相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并不是将相不想和,而是将相根本就不能和。
将军代表着兵权,国相代表着朝政,这两人一军一政,就相当于已经掌控了国家。如果他们两人再齐心协力,那岂不是将皇帝踢出局了?皇帝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皇帝其实并不想看到“将相和”的出现,他们只想看到将与相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只要将军和国相各干各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完了,别的事就不需要他们管了。
因此,当时蔺相如与廉颇能成功和好,还有一个隐藏因素,那就是赵惠文王的支持,是三方努力的结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先提一下这件事呢?因为刘邦遇上的难题,就是这件事。
将与相有功
在刘邦刚起兵的时候,他手里不过二三百人,而且全是拿着锄头扁担的农夫,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刘邦这个领导人没有地位。
人家其他的诸侯,就比如项羽,他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他们家是将门世家,比刘邦这个亭长高了好几个档次。
刘邦的地位低了之后,他们就不好招兵,毕竟谁都愿意跟着有前程的人做事。像刘邦这样的军队,一看就没有什么前程,谁愿意跟着他啊。
不过你还真别说,沛县真就有几个厉害人物,看出了刘邦的不凡,决定将宝押在他的身上。
这一个看中刘邦的人,便是他的岳父吕太公,也就是吕雉的父亲。当时的吕家在整个沛县都很有名,是名门大户,吕雉也是大家小姐。
而刘邦家只是个普通的农户,刘邦还是个不种地的小混混。除了“看穿天命”,实在是想不出吕太公有什么理由将吕雉嫁给刘邦。
除了吕太公,还有两人也看中了刘邦,那便是萧何与曹参。
这两人都是县衙的差役,萧何是沛县县令的师爷,曹参则是县令的捕头,他们两人一文一武,经常给沛县县令出谋划策。
自从“大泽乡起义”之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他们纷纷对本县的县令重拳出击。
被起义军抓到的县令,全都被整得很惨。
沛县的县令听说了这些事之后,心里有些害怕,他在平日里虽然没有很严苛,但是也干了不少招人记恨的事。
如果他们这里也出现了起义军,恐怕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县令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然起义军首领要杀县令,县令逃不掉,那么只要县令成为起义军首领,县令不就不用跑了吗?
也就是说,沛县县令也想起义,只要起义军是县令本人带领的,起义军就杀不了县令。
县令觉得自己聪明极了,立马把萧何和曹参找了来。
这两人听完县令的想法,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只不过萧何想稍作修改,他要将刘邦任命为起义军首领。
县令听到这话后被吓了一跳,他赶忙问道:“刘邦是何人?”
萧何并没有说明刘邦的身份,他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县令。
这么多起义军,就没有一支起义军是朝廷官员当首领的,就算县令大人想起义,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
因此就必须找到一个在民间有声望的人,让他来担任起义军首领,然后县令再提前跟这个人达成不杀协议,只有这样,县令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县令寻思萧何说的话不无道理,于是便同意了他们的想法,派人去把刘邦请了过来。
但是刘邦出门的时候,把自己那两百来号弟兄也带上了。当他们到了沛县县城的城门口时,县令被吓得不敢打开城门,并且还命人攻击刘邦。
萧何和曹参赶紧劝阻,但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个县令临时变卦,他又不想投诚了。
萧何和曹参感觉挺对不起刘邦的,于是就在半夜翻墙头出了城,投奔了刘邦。
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向城内送去了一封劝降信,当然这信并不是给县令看的,而是给百姓们看的。
这个县令总是欺压百姓,百姓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如今刘邦就在城外,百姓们在城内,他们里应外合,攻破了沛县县城,杀了那个出尔反尔的县令。
从此,萧何与曹参就成了刘邦身边的文武两大臣。
建国之后,刘邦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将与相争功
虽然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但其实曹参的功劳也不小,他觉得自己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一个,怎么让萧何拿了头功?因此他们两人产生了矛盾。
一开始的时候,刘邦为了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将曹参派去了齐国当国相,把萧何留在了长安,结果曹参更不乐意了。
刘邦为了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只好举办了一场聚会,帮他们两人解开心结。在宴会上,刘邦讲了一个猎人与猎犬的故事。
猎人打猎的时候,会给猎犬一个目标,让猎犬去追逐猎物,进而捕获猎物。
猎人指出猎物,猎犬再去追捕猎物,这功劳自然是猎人更大。
刘邦将萧何比作猎人,将曹参比作猎犬,让曹参明白了猎人比猎犬功劳更大的道理,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其实刘邦也很相信曹参,当初吕雉问萧何的继位之人时,刘邦第一个就说了曹参,可见曹参确实很重要。
只不过刘邦将曹参比作猎犬这事,倒不怎么好听。
四百年之后,老曹家的后人曹丕,威胁汉献帝禅位,亲手将汉朝送进了坟墓。
虽然曹操和曹丕都姓曹,但他们只是名义上的曹家人。
曹操这一脉本是姓夏侯的,但是曹操父亲夏侯嵩被宦官曹腾收养,因此就改姓曹了。而这个宦官曹腾,可是正儿八经的曹参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