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作《三国志》,把五子良将放在一个传记里,先后排序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也就是说,在陈寿的心目中,张辽位居第一,其他人依次。那么,在曹操的心目中,五子良将应该谁排第一呢?
要知道在曹操的心目中五子良将谁排第一,我们可以通过看曹操对他们的评价来判定。
张辽曾从属于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张辽归顺曹操。建安六年,曹操派夏侯渊和张辽率军去围攻昌豨,数月未能攻下,曹军粮草已尽,将领们商议撤军。张辽对夏侯渊说:“几天以来,我每次巡视阵地,昌豨的目光总追随着我,而且他们的箭也比以前射得更少。这必定是昌豨心中犹豫,所以未尽全力作战。我准备引他交谈,或许能诱使他归降。”于是,张辽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昌豨果然下城与张辽交谈。张辽向他盛赞曹操的谋略武功,说曹操正广施恩德,招纳四方豪杰,先归附的可受到重赏。昌豨答应投降后,张辽又孤身一人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会见他的妻子,昌豨十分高兴,随张辽一起去拜见曹操。
按理说,张辽见微知著,成功说服昌豨投降,应该是大功一件,但在事后,曹操却责备张辽冒险去见昌豨的做法,说:“此非大将法也。”由此可见,在曹操的心目中,张辽虽然刚毅勇猛,但因为张辽过于激进冒险,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大将之才。
乐进的作战也很勇猛,甚至可以说,乐进是五子良将中作战最勇猛的一个。有人做过统计,五子良将中最先登上城池,攻城拔寨次数最多的,就是乐进。但因“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曹操对于乐进的单独评价。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说,张辽、于禁和乐进三人“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这段话,是曹操为乐进等人讨封赏的说辞,难免有吹嘘和夸大之处,而且是对张辽、于禁、乐进的集体评价,不能看作是曹操对乐进的单独评价。那么,我们参照曹操对张辽的评价,在曹操的心目中,乐进很可能也不是一位真正的大将,充其量只是一个可以作为打先锋的猛将罢了。
对于于禁,曹操的评价其实很高。建安二年,张绣降而复反,曹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下部队狼狈败逃。曹操一逃,部下诸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只有于禁整顿部队,有秩序地撤回。路上,于禁看到曹操属下的青州军抢掠百姓,便数说他们的罪状,并派兵进行攻击,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状。于禁到达后,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曹操,而是先安营扎寨。有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先去告您的状了,您应该快去向曹公解释。”于禁说:“如今敌人就在后面,随时都会赶到,不先做好准备,怎么迎敌!而且曹公英明,随意诬告怎能行得通呢!”仍然从容地率部挖好壕沟,安好营寨后,才进入拜见曹操,报告全部情况。曹操很高兴,对于禁说:“淯水之败,连我也狼狈不堪,将军在混乱中能整顿好自己的队伍,讨平暴乱,巩固营垒,有不可动摇的气节,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会比你更好!”于是累计于禁的前后战功,封为益寿亭侯。
可惜,于禁晚节不保,建安二十四年,于禁在樊城之战中投降关羽,曹操闻知此事,叹息说:“我和于禁相识三十年,怎料在危难之处,于禁反而不如庞德呢!”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与张辽一样,张郃也是中途投降曹操的。官渡之战前,张郃还是袁绍部下的大将,但在官渡之战中,张郃与郭图意见不合,受到诬陷,只好率部投降曹操,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张郃投降曹操时,曹操十分高兴,说:“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立刻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微子启是商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哥哥,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启屡次规劝而不听,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商纣王,投奔周武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曾在项羽的部队里,却得不到项羽重用,于是便逃到汉中投奔刘邦,并最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这就是“韩信归汉”。
曹操把张郃比作微子和韩信,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极高的。
最后再来看徐晃。徐晃原本是杨奉的部下,建安二年,曹操迎汉献帝去许县,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与韩暹一起出兵劫驾。杨奉在梁(今开封)被曹军杀得大败,徐晃便在此时投奔了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困樊城时,曹操派徐晃驻屯宛城援助曹仁。于禁兵败投降后,关羽派兵驻扎在偃城。徐晃率部向前推进到阳陵陂,通过隐秘小径围绕偃城掘出一道长壕,表示要截断关羽守军的后路,关羽守军害怕,只好烧毁营盘退走。
占据偃城后,徐晃率部继续向前推进,但因兵力不足,无法立刻解樊城之围,只能在距关羽包围圈三丈之外的地方扎下营盘,挖地道和射箭书通知曹仁,沟通消息,从精神上鼓励曹仁及樊城守兵坚守待援。
不久,曹操从汉中撤兵,驻扎在摩陂,先后派遣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军队到徐晃那里增援。这时候,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扬言将进攻围头,却秘密派兵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在堑壕前围有十重鹿角,徐晃追击关羽,二人都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包围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
曹操因此派人对徐晃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战后,徐晃率部到摩陂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置酒大会,又举杯敬酒,对徐晃说:“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当时,诸军皆在,曹操视察诸军营,士兵们都争先围观,唯有徐晃的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曹操因此又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操把张郃比作微子启和韩信,把徐晃比作孙武、穰苴和周亚夫,评价都很高。也就是说,在曹操的心目中,张郃和徐晃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张辽、乐进和于禁。
那么在曹操的心目中,张郃与徐晃,到底谁的地位更高一些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无法断定。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另外两个角度来比较一下。
一、五子良将封邑之多寡
所谓封邑,就是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封邑的多寡,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功劳和地位。而据史书记载,张辽的封邑是二千六百户,乐进和于禁的封邑都是一千七百户,张郃的封邑是四千三百户,徐晃的封邑是三千一百户。由此可见,张郃的功劳和地位明显要比徐晃高。
二、敌对势力的态度
三国时期,曹魏的主要对手是蜀汉,而蜀汉的主心骨则是刘备和诸葛亮。那么,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五子良将中他们最忌惮的是谁呢?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与刘备争夺定军山,结果被黄忠斩杀。刘备得知消息后,并不十分兴奋,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即:要杀就杀张郃,夏侯渊算什么啊!陈寿在《三国志·张郃传》还有一句话,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可见,在五子良将中,刘备和诸葛亮最忌惮的是张郃。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五子良将,排第一的应该是张郃,然后才是徐晃、张辽、乐进和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