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是不是会感觉女性很多时候确实不如男性适合适合搞政治?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生理结构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出来一个普遍结果呗。女性相当于更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又更容易小心眼、闹情绪,打不开视野和格局,确实很容易沦陷在权力游戏当中。
但凡事都不可能一概而论,总有一些天赋怪是不能用常规标准和思维去审视他们的。比如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之中,还是诞生了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政治家,比如秦国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大唐武则天、辽国萧太后等等。
但政治这玩意,对于女性永远相对没有那么友好,即便上述这些女政治家作出了不输其他人的历史功绩,也依然会被刻意淡化甚至恶化历史形象。比如吕后,很多人一聊起她,开口闭口就是什么毒妇,却只字不提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根基就是她打下的。
我们今天要聊到的这位北魏冯太后,其实也是这么一个人,大家都在使劲地吃她男朋友遍布朝野的风流韵事之瓜,却全然不知她是北魏一朝超过所有帝王君主的伟大政治家。
关于冯太后的上位史、夺权史以及铁腕开启北魏全面改革的背景、目的和手段,前面几篇文章都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就不再赘述了,咱们接着聊她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之后的故事。
485年,冯太后对北魏的全面改革基本上已经初步完成了。什么确立依法治国的思想、什么反贪反腐打击那些反对势力、什么通过重塑信仰统一思想、什么通过“均田制”和“三长制”打散北魏那些盘根错节的小山头、什么重申礼乐让大家做一个守规矩的体面人……反正是完成北魏的系统重装。
那么,接下来按照我们的改革逻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自然是检查效果和固化成果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标准化、制度化,也就是文化定型的事情了。可怎么去文化定型或者观念深种呢?自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官方仪式。
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召百官朝见时开始穿戴汉制皇帝的礼服和礼冠。
春,正月,癸亥朔,魏高祖朝会,始服衮冕
四月初四,孝文帝第一次穿皇帝法服乘皇帝辇车到南郊祭天。
八月十七,北魏给尚书和五等爵以上的官员发放了专门的朱色官服、玉佩及大小印绶。
九月初三,北魏兴建明堂(帝王家的专属文化讲坛)。
九月,辛卯,魏作明堂、辟雍
然后,这一年北魏还将中书学改为国子学,又借着“均田制”和“三长制”的东风重新划分州郡,共设38州——黄河南25州、黄河北13州。相当于组织机构也进一步向汉化模板靠拢了。
是岁,魏改中书学曰国子学。分置州郡,凡三十八州,二十五在河南,十三在河北
善战者无赫赫之名。这一年,冯太后还是没怎么充当项目主持人,唯一亲自出面的事情就是统一了新的官服。也正是因为这,史学界很多把北魏改革的冠名权给了孝文帝,把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改革称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但其实孝文帝后面就是迁了个都城,其余核心事务都是冯太后主持完成的。
这里必须要特别表扬一下冯太后,她身上这种不缓不慢、不急不躁的节奏感是真的太值得大家学习了。罗马城从来都不是一天之内修成的,咱们所有想干大事的人,就是要具备冯太后这种“日拱一卒”的精神。因为强迫别人改变信仰和习惯这事只要一急,保准出乱子。大势坚定而缓推,事缓则圆。
487年正月初一,北魏官方下诏对音乐进行官方勘定,把那些靡靡之音列入了打击名单。这一点,咱们现在很多娱乐平台,要早点醒悟为好。
春,正月,丁亥朔,魏主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
然后到了487年春夏交际之际,北魏碰上了旱灾,还爆发出了疯牛病,死的人挺多的。大灾大难的时候,永远是检测一个国家和政府成色的时候。保境安民,你政府不光要保境,还得能安民呀!
魏春夏大旱,代地尤甚;加以牛疫,民馁死者多
七月初六,孝文帝下诏开府库赈济灾民,允许饥民出关逃生,派专人重新制作京畿户籍由百姓自己决定去留,饥民所过之处由各地官府提供饮食,所移民之处由当地三长负责安置。
七月,己丑,诏有司开仓赈贷,听民出关就食。遣使者造籍,分遣去留,所过给粮廪,所至三长赡养之
看到没有,“三长”这样基层官吏已经能够在重大社会事务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了。没有这些基层官吏,有多少庙堂重臣会在乎老百姓的死活呢?又或者,他们虽然有心,但能够事无巨细地给底层百姓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吗?
与此同时,北魏也对京畿地区的户口户籍趁机进行了重新梳理。
去夏以岁旱民饥,须遣就食,旧籍杂乱,难可分简,故依局割民,阅户造籍,欲令去留得实,赈贷平均。然乃此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良由本部不明,籍贯未实,廪恤不周,以至于此。朕猥居民上,闻用慨然。可重遣精检,勿令遗漏
八月,魏廷罢山北苑,以其地赐贫民。
九月,魏廷撤销对民生无益的工程,宫中不纺织的宫女一概驱逐。
九月,辛未,魏诏罢起部无益之作,出宫人不执机杼者
十日二十六,北魏又下诏撤去了尚方署对于绫罗锦绣等高级时装的制造工程,进一步减小宫廷开支给百姓减负,但并不禁止士、农、工、商的民间自行制造。
冬,十月,丁未,又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
与此同时,冯太后面对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工匠、商贾、衙役、六镇边防军乃至京畿范围内的光棍、寡妇、孤儿、老人、贫民、残疾人的全体阶层进行了全面红利封赏。
是时,魏久无事,府藏盈积。诏尽出御府衣服珍宝、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刀钤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缯布、丝纩非供国用者,以其太半班赉百司,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边戍,畿内鳏、寡、孤、独、贫、癃,皆有差
也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看懂了冯太后这一系列操作?这简直就是北魏胖东来呀!遇到天灾人祸了,国家给你兜底,你们继续安心生活。有经济压力,我们领导先减自己的待遇来给你们提供保障能力。关键是,我们自己不用奢侈品,但我不禁止你们有些条件好的用,也不断那些奢侈品制造商的生路。然后,到了年底盘账或者阶段性结账的时候,大家都有分红,不能白让大家受苦受累……
朋友们,咱又要提商鞅变法了,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备受争议?因为它的终极就是达到领导的预想目的并且运转良好嘛,它忽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整个社会的平稳过渡问题。但凡是剧烈的变法和改革,都势必会给社会和受众带去剧烈的阵痛的,因为人对于改掉自己的思想和习惯,骨子里都是相当抵触的,主导变法和改革的人逼急了,社会就容易怨声载道,然后迅速崩盘。
冯太后为什么会显得比商鞅之流高几个档次?人家能在不急不躁中就把所有基调打好,然后有条不紊地平稳推进,最后在试运行阶段能迅速地补上各种漏洞,压根就没有引起社会啥强烈的动乱。商鞅是逼着别人跟自己脱衣服躺下赚钱,最后赚到了三瓜两枣还没保得住;而冯太后是穿着衣服带大家站着就把钱赚了,最后大家还都体面、愉快地拥抱了幸福生活。
《道德经》里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搞管理的人真的都需要好好去琢磨这段话,千万不要觉得吹吹打打、锣鼓喧天的行为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才是真本事。
咱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网红整天在网上咋咋呼呼、扭扭跳跳地在那里带节奏、博流量,他们真的很高级吗?讲句不好听的话,这群人就没几个人上得了台面的,也注定是难以上台面的。真正的大咖、大牛,就是在家里喝着茶、看着报表就把该赚的钱给赚了、该干的事给干了。
489年六月,早已信手拈来的冯太后罕见地打倒了两只大老虎,估计是这两位高官又开始闹腾过分或者顶风作案了。怀朔镇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和长安镇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拓跋桢二人因贪污罪当处死刑。
魏怀朔镇将汝陰灵王天赐,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桢,皆坐赃当死
这两位爷都是拓跋晃的儿子,相当于都是冯太后的小叔子。所以,冯太后在处理他们的时候,也是相当体面地询问了同志们的意见的。
冯太后及魏主临皇信堂,引见王公,太后令曰:卿等以为当存亲以毁令邪,当灭亲以明法邪?
结果同志们都想当老好人,说这俩都是皇上的爷爷辈,是景穆皇帝的亲儿子,就网开一面吧。但是,冯太后没答应。随后孝文帝直接下诏:二王以身试法难以宽恕,但太皇太后追思高宗之恩,顾念手足之情,再加上南安王是个孝子,现在赦免二王死罪,撤官职和爵位终身监禁。
太后不应。魏主乃下诏,称:二王所犯难恕,而太皇太后追惟高宗孔怀之恩;且南安王事母孝谨,闻于中外,并特免死,削夺官爵,禁锢终身
同时,冯后还法办了拓跋桢专案组的负责人吕文祖。
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为啥呢?冯太后后面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之前的廉洁标杆吕文祖也被腐化了”。
冯太后谓群臣曰:文祖前自谓廉,今竟犯法。以此言之,人心心不可知
已经温和了好多年的冯太后为啥突然又重拳出击了呢?就是通过打老虎的举动告诉大家,动摇北魏国本的贪腐问题,谁都不要试图去触碰底线!
九月,平城再次遣散大批宫女赏赐给北方六镇没有妻子的贫民。
九月,魏出宫人以赐北镇人贫无妻者
熟悉不?紧一下之后,必须要立马松一下。咱下手虽然狠,但咱是讲感情的。比如那些戍边的兄弟们一直被遗忘,很多兄弟连媳妇都娶不上,我冯姐记得你们,把宫女奴婢都遣散来跟你们相亲。大家要永远记住,咱们是心连心的一家人。
但是,冯太后这个各方面都是顶配的北魏好领导最终在一年后,也就是490年九月十八,永久地告别了北魏人民,享年49岁。
冯太后这一生,准确地说,从他男人拓跋浚下线(465年)后,她就一直掌控着北魏的最高权力,历时25年。
自465年到476年,这11年中冯太后主要干的事情就是终极集权。包括跟乙浑那样的政变党、拓跋弘那个继子以及各种宗室势力斗,最终结果就是四个字“唯我独尊”。
但冯太后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影响其实集中在她掌权的后面14年(或者15年),跟前辈吕雉的轨迹相当类似。
自476年到490年的这十几年中,冯太后干了哪些事呢?第一、规范了北魏的律法系统,打造了依法治国的模板;第二、反贪反腐肃清了北魏的吏治系统,还北魏吏治一片朗朗乾坤;第三、打通了北魏的官僚系统,自庙堂到三长一站到底;第四、算明白了北魏的财政系统,人口、土地和户籍的账本清清楚楚;第五、统一了北魏的思想文化阵地,自礼乐到祭祀进行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建设。
从三国到两晋、五胡、南北朝,那么多英雄豪杰,那么多气吞万里,最后是冯太后这个汉族罪人的女儿让天下重新步入了新的正轨。让人不禁想起花蕊夫人这句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朋友们,当你们鼓吹武力、崇拜强权的时候,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关于国家和社会润滑剂、净化剂的问题。
后来,到了隋唐时期,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时特别指出了,邺城女子特别有担当大概率是平城遗风。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街,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啥意思呢?黄河之北是隋唐祖源,是冯太后在平城打了样,让整个黄河以北充盈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务实之风。反观整个江南,自两晋以来,其实最接近冯太后的人是桓温。(此观点不接受任何反驳)
当然,在充分肯定冯太后的实干兴邦同时,咱们也要客观地指出,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毕竟即便是雄鹰也是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能翱翔九天的。
冯太后所依靠的巨人肩膀是什么呢?有心的朋友应该能猜得出。其实就是拓跋焘灭北凉的时候从河西走廊地区带回来的那三万蕴含汉文明火种的汉人士族资源。背后的逻辑不难推演,实在想不通就请记住,科教兴国、文化兴邦,通常是错不了的。
其实我们现实之中,有多少领导者跟石勒、石虎、慕容垂、苻坚、拓跋珪、刘裕、拓跋焘、刘骏等人一样,只是盲目地追求表面上的硬件升级,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呢?没有相匹配的高级驱动程序,硬件再好有个毛用?
有很多人不明白,一个企业或者组织,为什么要搞企业文化、思想制度等各种培育活动?那些基层员工不就是应该干活拿钱或者拿钱干活吗?可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这玩意跟我们教育自己的娃一样,如果娃的认知跟不上,他们都不知道你在教育、要求他们什么,那不是对牛弹琴吗?
从北凉引进的那三万汉文化火种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是北魏国家文化整体的关键和基础。否则,冯太后的这堆思想和改革在北魏上层根本不会有市场,哪怕她权柄独尊,但真的不会有太多人能听懂、能明白。无论是律令,还是礼乐,还是祭祀,还是集大成者的户籍土地改革,这些都是从凉州汉人士族那里照搬的。
隋唐雄风的底子是冯太后给奠定的,但它的根源在陇右。而陇右为什么会成为汉文化的复兴之地,则要问问理应千刀万剐的司马家了。
咱们现在很多狗血剧,可能是啥也不明白,也可能是别有用心,天天盯着冯太后的两性问题做文章,各种狗血剧情也不怕尴尬就往外扔……咱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冯太后的私德确实有亏,但是于整体历史贡献来说,她是顶级的。
历史和生活往往都是鱼龙混杂的,希望大家既然看到珠玉,也能看到鱼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