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五回当中的一个经典桥段,很多人耳熟能详,先和大家来回顾一下《三国演义》当中的描写:
话说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帐下华雄(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主动请战,联军应战,结果华雄连斩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手下潘凤四员大将,此时名声未显的关羽主动请缨。
曹操想温酒一杯为关羽壮行,关羽答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任何人读到此处,怎能不热血沸腾,罗贯中的描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把关公的勇武描写的如此精彩,而且根本不用过于着墨于战斗场面,只区区用一句“其酒尚温”,足以令读者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当中,虽然确有华雄其人,可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华雄其实是死于孙坚手中(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以历史的真相其实是孙坚斩华雄而非关羽斩华雄。
尽管在历史中,是孙坚斩华雄,但是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依然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虽然慢慢的大家都知道关羽并没有斩杀华雄,可是在很多影视、戏曲、游戏等各种文艺作品当中,仍然有温酒斩华雄的桥段,个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身故事情节描写精彩绝伦。正常来说,这是一个策马奔腾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罗贯中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袁术看不起身份低微、没有名声的关羽,可是关羽却敢于立下军令状,而当曹操让关羽喝酒壮行之时,关羽确有表现出绝对的自信“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而当大家听见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结果关羽已经提头回来,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此时无声胜有声,根本无需过多描写,关公的英雄神武已经跃然纸上、印在脑海。
二是《三国演义》影响深远。《三国演义》影响深远,也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在书籍和影视作品没有广泛普及的时候,评话、评书的传播作用不可忽视,说书人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温酒斩华雄这些精彩桥段之上,不识字的普通百姓听得说书人的刻画,自然牢记在心,口口相传、世代相传。
时至今日,根据统计,多年以来,《三国演义》一直都是最畅销的书籍。再加上各类影视剧、游戏等等的宣传,所以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为大家所喜爱、接受。三是人们更愿意选择相信自己内心的倾向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说过,对于历史而言,通俗教育有时候比课堂教育具有更广、更深的影响力。你如果问东汉哪年建立,哪年灭亡,可能没有人知道,但是当你提及关公的英雄事迹,每个人都能说上那么几件。
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桃园三结义等等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内心的倾向。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喜爱崇拜的英雄是完美的、无敌的,所以谁会去在乎华雄到底是孙坚所杀还是别的什么人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大概就是如此吧。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古人,距今总有六七百年的时间,他难道会不知道《三国志》里真实的记载,他对于三国的历史肯定比我们更加熟悉,更加贴近真实。
可是在《三国演义》中他仍然把关羽温酒斩华雄描写的如此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我们作为后来者,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于到底是不是关羽斩杀了华雄,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忠义、勇武化身的关公,其他的交给历史学家们去吧。
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不恰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本文由小凡读史原创,欢迎大家转发、关注,一起探寻历史真相!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