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

明天就是元宵灯节了;所以,今天就要为灯节做一些最后的准备,就是试灯。正月十二搭上灯棚,正月十三挂上了花灯,正月十四、全部点亮试一下。于是,今晚起、开始张灯结彩起来。

不等天黑,商贩们都早早地开始售卖各式各样的花灯;选购花灯的人也不少,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成为“灯市”。

事实上,元宵节不只是个灯会,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节目;这些节目,今天也都要进行预演、彩排,这也是“试灯”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为了在灯节上看好花灯,今天要喝“亮眼汤”。

民谚说:喝过亮眼汤,眼睛亮堂堂。亮眼汤的做法是:青菜切细,加年糕、用清水熬煮而成。要注意,青菜一定要够绿,因为绿色象征清爽;熬煮前不能用油炒,熬煮时不能放猪油;否则就不够清爽了。眼睛看出去觉得清爽,即寓意着“亮”。

民间的说法是:十四喝了亮眼汤,十五就可以用雪亮的眼睛欣赏灯会,以美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

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在南方一些地区,正月十四就要开始过正式的元宵节;比如浙江台州一带。在当地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谚语: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浙东一带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曾率兵多次和元军交锋,并七战七捷。方国珍建国称王后,曾和朱元璋发生过对抗,为防备朱元璋在元宵节那天搞突然袭击,就把元宵节提早了一天。


亮眼汤


糟羹

方国珍曾长期统治温、台、甬三地(即温州、台州、宁波),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史称其“保境安民”、深受百姓拥戴。

  • 另有说法称:方国珍母亲每逢朔、望之日都要吃素斋。为了能让母亲也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美食,因此把元宵节改在了正月十四。
    还有说法称:方国珍的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出生的,所以他就把元宵节提前了一夜。
    另外还有说法是称,临海在明代有过一个状元叫秦鸣雷,他要在正月十五日斋戒食素,故而提前过了元宵节。

尽管针对正月十四过元宵节的由来,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正月十四为什么要食糟羹,大家的分歧不大,多数认为是和戚继光有关。

传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为作战机密被泄露,于是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来过,并改变计划于正月十五日夜提前发起进攻。当时天气寒冷,老百姓为给将士祛寒和提前过节,用一种在米浆里渗有酒糟、并佐以菜肴的特殊御寒食品,慰劳戚继光手下的将士们。

这种食品就是现在的糟羹。再后来,在当地就逐渐形成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时至今日,糟羹已成为台州和临海一带的著名小吃,其做法也得到了丰富和改进。

现在的糟羹,多以芥菜、香干、墨鱼干、川豆瓣、虾皮、冬笋、牡蛎、花生米、香菇、咸肉等为辅料,切成丁,和米浆混一起,烧成糊。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正月十四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要到临水娘娘的庙里去拜祭。因为今天是祂的生日。

临水娘娘是和海神娘娘(即妈祖,原名林默)齐名的女神、一个传说中的奇女子。临水娘娘又称:临水夫人、慈济夫人、南岩夫人、顺懿夫人、陈夫人妈、顺天圣母、天仙圣母、陈十四娘娘、注生娘娘……等。


正月十四,试花灯


正月十四,接临水娘娘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民间还习惯称之为陈静妈、陈进妈、陈贞姑、陈夫人、陈太后,临水奶(奶,母亲的意思)、娘奶、夫人奶、大奶夫人等。

陈靖姑是古田临水人,曾与林纱娘、李三娘义结金兰,并一起赴闾(读lǘ)山学法,师承四大天师之一的许旌阳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称"三奶夫人"。得道后的陈靖姑能驱使五丁、鞭笞百魅(所谓五丁,是传说中的五个大力士;百魅是传说中的各种鬼魅),经常降妖伏魔、扶危济难。

这位传奇般的女性,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积累了无量的功德,被民众视为“妇幼保护神”。

在她二十四岁那年,当地遭受到严重旱灾,人们十分焦虑。为解救百姓的灾难,她挺着数月身孕、作法祈雨,结果感动神灵,天降甘霖。解除旱灾后,人们对她非常感激;但陈靖姑却因动了胎气、失血而死。临终前,她发誓死后要做助产神,救助难产的妇女。

陈靖姑护国佑民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死后被宋理宗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后被加封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此后,她就慢慢演化成了民众心目中的神灵。

正月十四,未出嫁的大姑娘还要迎紫姑。紫姑在春节期间也是一个重要主题。正月十一,女性要奉紫姑,向紫姑倾诉自己的心思;正月十四,女性要迎紫姑,向紫姑咨询一些关于未来的事情。

“迎紫姑”又称为“请屙缸姑娘”;屙缸是旧时厕所里、盛粪便的一个大缸,代指厕所。传说紫姑怕羞,因此,迎紫姑的人必须是未出嫁的大姑娘;接请过程也要悄悄进行。

迎紫姑时,姑娘们要用一只四周点缀以红色绉纱的淘米筲箕(读shāo jī,类似北方簸箕),作为轿子到屙缸边去迎紫姑。屙缸要选时间久、无破损,缸外生了青苔的。姑娘们到了屙缸边上焚香燃烛,虔诚念叨:“请紫姑到家里去聊聊天”。


迎紫姑


迎紫姑

紫姑都是在屙缸附近做脏活、粗活的,为了表示姑娘的清白,有的地方就用请水缸姑娘、井头姑娘的说法代替屙缸姑娘。

我国土家族也有接紫姑的习俗,并且还有真人扮演紫姑;一般是穿上女人服装的男人。“请姑人”请姑时,先用簸箕或筲箕将“紫姑”的头面盖住,然后一边用筷子有节奏地敲打箕底,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不多久,“紫姑”便掀开簸箕,舞着手绢,忸怩作态地跳了起来。这时,围观的人们不分年女老少,一律亮出自己的歌喉齐声高唱采茶歌。大家唱得越快,“紫姑”跳得越快;唱得越好,“紫姑”跳得越欢。

大家从正月唱到腊月,反复变换、词调各异。随着采茶歌优美的旋律,紫姑飘飘摇摇,随心所欲地摆出各种舞姿,时而耕耘、时而收获、时而打鱼、时而狩猎。

届时,整个土家山寨都沉浸在愉快的歌舞中。

迎紫姑的目的,是为了扶乩(fújī,占卜)。不同地方,迎紫姑的方式也不同;下面是浙江萧山附近“迎紫姑”的程序。当地民间认为紫姑是负责管理灶下草灰的,因此,将紫姑称为“灰紫姑娘”。

大姑娘先在灶前焚香、点蜡烛;然后,拿一只托盘(桶盘)在上面平摊一些米、在米中插三支香。点燃香后,用手托住托盘,开始念咒;如:

  • 正月清来二月明,
    三月桃花开来百草青;
    百草青来百花明,
    我接灰紫姑娘看龙灯;
    上轿看龙灯,
    落轿看马灯;
    灰紫姑娘上轿哉则话(说)一声。


扶乩


扶乩

念咒语时,大姑娘身旁会站着另一个女性,手中擎个竹淘箩(类似于筛子)。大姑娘连续念完七遍咒语后,端着托盘从灶前走开,和端竹淘箩的一起走出来,来到堂前。

到了堂前,将托盘放于桌上,在竹淘箩的边上插一根筷子,使之下垂;两人各用一只手指托住淘箩的边缘,悬于桶盘上方。接下来,扶乩就可以开始了。

一般地,第一个问题是问灰紫姑娘的年龄:“灰紫姑娘哎,依今年几岁哉?”如果淘箩晃动三下,筷子就在米上点三下,意即三岁;如是点五下,则是五岁。

据说至少是点三下,最多则不超过七下。这说明灰紫姑娘都是在三岁至七岁之间。灰紫姑娘“回答”了年龄,就说明已被成功地接出,问卜可以继续下去;不然就要重新再请。

通常,姑娘所问的内容多以蚕事为主,紫姑对于蚕事的“回答”也是最灵验的。但也有人问别的事情;比如,不事蚕桑的人家,他们种的是棉花、麦子,就会问棉花、麦子的收成。无论问哪样,必须能让灰紫姑娘以数字作答。

  • 问:灰紫姑娘哎,今年伢个蚕花有几成好收?
    点六下是六成,点四下是四成。
    问:灰紫姑娘哎,伢爷爷个毛病今年会弗会得好?会得好,点双数。
    当筷子在米上点了以后,答案便清楚无疑。

传说让灰紫姑娘出来显灵,属于“泄露天机”、有很大罪过,所以扶乩时间都不能太长,无关紧要的事情尽量不问。事情问完后,最后问灰紫姑娘要什么。如果筷子在米上画出一只元宝图,就烧一串纸元宝给她,以示谢意。

当然,所画的图案假如不是元宝,大家也会认为是元宝。因为这是一厢情愿的感谢,纸元宝也是早就提前准备好的。


烧蝗虫


烧蝗虫


四川遂宁正月十四“送蛴蟆儿”

正月十四晚上,当姑娘们悄悄接请紫姑、扶乩问事儿时,男孩们则在野外忙于烧蝗虫。

烧蝗虫的活动,无需有人发动和组织,都是男孩们的自发行为。为了赶上烧蝗虫的时刻,男孩们往往兴奋得顾不上好好吃正月十四的美味晚餐,便早早来到野外。

等到天色将暗未暗之际,他们就开始焚烧塘边的芦苇、埂上的茅草,或用自家的络麻秆、麦草、竹梢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还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

于是,广袤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就亮了起来;火点越来越多,喊叫声也越来越响。不多久,满眼里到处都是流动的火光了。

放火烧草的民俗,不仅能够让孩子们玩耍得如此兴高采烈,而且还可以起到烧死虫卵、积灰肥田的作用,有利于来年丰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