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范时勇在渝州书房以《十年一梦大夏国——明玉珍建都重庆始末》为主题,向听众讲述了这个定都重庆的大夏国的创建者明玉珍传奇的一生。此次活动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渝中区图书馆、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等承办,六十余位重庆地方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范时勇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创意策划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经出版过《一座城的故事——茶余饭后读重庆》《大足石刻之谜》《大足石刻人文档案》《重庆掌故(典藏本)》等多部有关重庆地方文化研究的著作。
讲席现场,作为巴渝文化研究者,范时勇揭开历史烟尘,向大家娓娓道来大夏王朝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玉珍奉命率水军前往渝、川、陕一带征粮。很快完成任务,驾船来到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准备驾战船过巫峡返回沔阳(今湖北仙桃),在巫峡内偶遇杨汉。杨汉告知明玉珍,重庆无重兵驻守,建议他趁机袭击重庆。
明玉珍听取了建议,重兵压境重庆城。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夔州、万州,最终兵临重庆城下。明玉珍占领重庆后,军纪严明,附近州县纷纷遣使归顺,为他后来建立大夏国奠定了基础。
当时群众信奉明教和弥勒教,“红巾军”起义时的口号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天下太平。”督察御史邹兴请示:川江南岸人头山上有妖魔作怪,时常兴风作浪,需在岸边绝壁上雕刻弥勒大佛、山顶修建寺庙以镇妖魔。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邹兴报告,“弥勒大佛已经建成。”邹兴主持修建的弥勒大佛,今称为“弹子石大佛”,是我国唯一确认的元末明教造像,也是我国唯一可确认的农民义军政权造像,意义重大。
1363年正月,明玉珍正式即皇帝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年号天统,立儿子明升为太子。并筑宫殿于金碧山下与白象街相毗连的太平门内。
建国都后,为稳根基,明玉珍一方面搞制度建设,在政治制度上,大夏国中央仿效周制,设六卿,地方分为八道,下设府、州、县,其疆域包括今天四川大部及鄂西、黔北、陕南。明玉珍以刘桢为重要谋士,刘桢为大夏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实行十取其一的赋税和屯田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辖区内社会安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在文化教育上,大夏国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读书,开科取士,重视文化教育,这在当时的乱世中为大夏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玉珍在位期间,还与其他周边势力保持着一定的外交往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大夏国的影响力和地位。他始终以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为原则,积极发展与其他势力的友好关系,为大夏国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因病去世,时年只有36岁。临终前留下遗嘱,命令部下固守川渝,万不可进攻中原一带。明玉珍去世后,群臣尊他为太祖,谥号“钦文昭武皇帝”,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都应天(当年改为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明升不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朱元璋部迅速占领重庆。明升同母亲彭氏及右丞相刘仁奉表出城投降,大夏国灭亡。明升归降后,被朱元璋封为归义侯。
第二年(1372年),彭太后、明升母子一行数十人被发配到数千里之外的高丽国延安郡(今朝鲜境内)。名义上是交高丽国君代管,实际是流放充军。明升在高丽受到礼遇,被高丽国君封为“华蜀君”,招为驸马,享受“忠勋世禄”。后其子孙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至今已达6万人之众(朝鲜2万,韩国4万)。现今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清明节,重庆都会迎来一批批韩国客人,到江北城明玉珍睿陵陈列馆(今江北嘴中央公园内),祭拜他们共同的祖先——明玉珍这位“先帝爷”。
湖广会馆渝州书院院长张德安对范时勇先生讲述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大夏王朝历史表示赞赏。通过讲述明玉珍传奇的一生,让大家对明玉珍这个大夏国皇帝有了深刻的了解。范时勇作为重庆历史文化研究者、民俗学者,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重庆地方历史文化,他讲的明玉珍掌故,是用非虚构的思维,以史料为基础,给重庆人呈现了一个对重庆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的波澜壮阔历史,格外生动有趣。
文、图/夏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