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有四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朱元璋通过四大案杀的十多万人,这在历史上算是空前绝后了。除了四大案之外,明朝初期还有一些其他的大案,往往被忽视。今天就来谈谈南北榜案。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官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可是在元朝时期,科举制几乎被废除。虽然元朝中期恢复了科举,但科举的录取规模大大缩减(汉人+南人每年只录取100人),聊胜于无。


明朝建立后,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真正做到恢复科举。1370年,朱元璋正式恢复科举。朱元璋规定,以八股取士,科举的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而且“四书”必须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依据。也就是说,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核心思想。这基本延续了元朝以理学作为正统的传统。

但到了1373年,朱元璋又废除了科举。他认为科举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也就说是,科举录取之人,大多是年轻人,对官僚系统不了解。所以,朱元璋还是觉得直接搞察举制得了,这样比较实用。

但察举制的问题很明显,一是容易形成拉帮结派的风气,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二是察举制推举的人数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大明王朝全国上下的官僚人才需求。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在1382年重开科举,“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AI复原的朱元璋长相

1397年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正在进行,朱元璋经过反复思考,最终选择85岁高龄的翰林院学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刘三吾是元朝旧臣,但是大儒,曾经担任广西提学,在明初政坛颇有作为。明初的刑法《大诰》由他作序。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介绍周边形势让朝廷了解。他在学界的威望高,被和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史称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

考试结束后,刘三吾为首的考官选出了录取的五十一人,结果这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被人们称之为“南榜”。说实话,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历史上,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在两宋时期就超越了北方。所以,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北方人就考不过南方了。为了平衡这种差距,北宋就实行南北分卷的制度。


蒙古崛起后,在大北方大规模屠杀,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减少。从此之后,北方的经济、文化就更难以和南方相提并论了。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后,并没有恢复北宋的南北分卷,自然也就可能产生录取的都是南方的现象。

但当时的北方士人却认为这是考官偏心南方人,所以才让北方人落榜。许多北方考生在南京大肆喊冤,甚至还有人想告御状。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朝堂震动。有十多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彻查。

那么刘三吾等人偏私舞弊了吗?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刘三吾是一位本分的学者,应该没有作弊的本意。从科举制度上说,科举早在北宋就采取了“糊名”、“誊录”等防考官作弊的手段,考官在阅卷时根本不知道考生姓名,所以想要舞弊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制度是制度,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所以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有个别考官偏私的可能性。


朱元璋对于这个榜单是不满了,“怒所取之偏”。明朝统一南北后,急需笼络人心,尤其是争取北方士人的支持。在元朝时,北方士人的地位比南方士人高,所以许多北方士人怀念元朝,而朱元璋则希望利用科举制来争取北人之心。“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此外,朱元璋也向通过科举制度来抑制江南文人的势力。自明朝建国以来,朝廷的主要官员基本都是江南人士,如果以后科举在大规模录取江南士人,那江南士人的力量必定膨胀,不利于明朝皇权的集中。

为了安抚北人的情绪,朱元璋成立了一个调查组。调查组一共12人,调查组的负责人是张信,他是1394年科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新科录取的前三甲都被列为调查组的成员。可以看出,这个调查组以文人为主,大家需要重新阅读试卷,重新评判北人试卷的质量。

但调查的结果却是考试、阅卷等过程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还发现许多北方人的试卷“文理不佳”,甚至出现犯禁忌之语。北人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并宣称是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五月,朱元璋就突然宣布刘三吾、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对整个考官群体和调查组进行了清洗,刘三吾被发配边疆,张信和新科状元都被处死。整个调查组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因为他们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这件事,朱元璋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具体执政上却是荒唐的。朱元璋自然是想录取一些北方士人,扩大统治基础。但他没有和刘三吾、张信等人沟通,而刘三吾比较实诚,他只按照试卷质量录取,根本没有考虑到其他问题。当然,如果刘三吾等考虑到南北均衡录取问题,增加一些北人录取名额,那是不是算科考作弊呢?那同样得留下把柄,晚节不保。

由于刘三吾有威望,是老实人,所以朱元璋只是将之发配边疆。而张信作为调查组的领袖,他是可以看到北方士人试卷和姓名的,如果他的政治觉悟高一些,他完全可以先和朱元璋商量下,或者揣摩下朱元璋的意思。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公布了调查结果,自然让朱元璋更为不满。

最冤枉的莫过于新科状元陈安,他因为在调查过程中没有明确批语,被定为“有惑圣览”,判处流放,终受牵连被杀。我想,这位新科状元一官半职都没有就被卷入政治风波,他哪里敢在调查过程中发一言,他只能听从调查组组长的意见,但这也被定为“有惑圣览”,实在太过于冤枉。

大清洗后,朱元璋选择亲自策问,选中了六十一人,全部都是北方人,人们又称之为“北榜”。这就意味着,之前“南榜”被全部推翻。


从南北榜案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的确有一定的长远考虑,总体上也符合当时的国情。但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具体手段比较粗暴残忍,甚至是不可思议,无法判断。赵翼评价朱元璋“本性好杀……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有学者认为,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明朝推行南北分榜录取的开端,这是对南北榜案的误读。朱元璋并没有推行南北分榜录取,而是完全以北榜代替了南榜。直到1425年,明仁宗才下令推行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如此才很好解决了南北录取不均的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