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正月十四夜,当地人将象征瘟神的“蛴蟆灯”,送至河边烧尽,祈求来年健康平安。这是属于川北地区春节的独特民俗节日,也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11日,蛇年正月十四,2025年蛴蟆节如期而至。在南充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三会镇、七宝寺镇、金宝镇、龙蟠镇,西充县多扶镇、莲池镇、双凤镇、车龙乡等地,一年一度的“蛴蟆节”热闹登场。灯火流连,年味狂欢。


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送完的蛴蟆灯在江边扔入水中或插入土中。(摄影:衡欢)


非遗唱主角

上演全民年味“大狂欢”

连日来,嘉陵区七宝寺镇,一片狂欢热闹的春节气氛在正月十四这一天,迎来最浓时。


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蛴蟆节成为一场文化狂欢活动。(摄影:何萌)

一年一度的蛴蟆节,是老辈子、年轻后生、小娃娃共同的“仪式感”。做蛴蟆灯,也因此格外重要。今年,七宝寺镇的主灯由一只公蛴蟆和一只母蛴蟆组成。

“我们从大年初三就开始动手了。今年特别制作了两只大蛴蟆,一公一母,祈祷后代绵延,这也正好应对了《送蛴蟆》歌词中蛴蟆公、蛴蟆婆的原型。”主灯制作人何明俊和老伙计们精心挑选材料,每一根竹条的弯曲、每一片彩纸的粘贴,都饱含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对节日的美好期许。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参与到蛴蟆灯制作中来。临近傍晚,随处可见做好的“蛴蟆灯”。

以往,蛴蟆节最热闹是夜晚。但今年,正午就闹热起来。舞龙舞狮、杂技表演、川剧变脸等非遗节目,让大家尽享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届龙舟大赛也在当天举行,还有糖人、糖画、热凉粉、锅盔等美食类非遗。整个蛴蟆节,非遗唱主角,上演全民年味“大狂欢”。


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蛴蟆节现场。(图片:黄瑜亮、宋昕)


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蛴蟆节现场。(图片:黄瑜亮、宋昕)


祖辈传下的“仪式感”

是送“蛴蟆”,也是合力奏响新年序曲

夜幕降临,顺庆区共兴镇,也迎来大“流量”,上万人的队伍,让场镇热闹沸腾。

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舞龙队一马当先,“大蛴蟆”游行队伍、“小蛴蟆”游行队伍紧随其后,当地百姓和游客手持造型各异的“蛴蟆灯”,唱着“送蛴蟆”的古老歌谣,沿着既定路线缓缓前行。


夜幕降临,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也迎来大“流量”,上万人的队伍,让场镇热闹沸腾。(摄影:黎涛)


夜幕降临,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也迎来大“流量”,上万人的队伍,让场镇热闹沸腾。(摄影:黎涛)

点点灯光有序汇聚,在乡村道路上蜿蜒穿梭。当队伍行至集中祈福点,大家按照传统习俗,将“大蛴蟆灯”焚烧,将“小蛴蟆灯”插入土中或投入河中。就在此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再次响起,锣鼓声也敲得越发欢快,仿佛在为“蛴蟆”们送行,也合力奏响新年序曲。


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的蛴蟆灯。(摄影:陈静)

“咱们这儿的‘蛴蟆节’,那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大家就盼着通过‘送蛴蟆’能祛病消灾,现在日子好了,这活动就成了咱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念想和传承。”共兴镇村民孙文君也深有感触,她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外地人都喜欢,她和老朋友们可高兴了。“就盼着它能一直热热闹闹地办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老传统。”

据了解,本次共兴镇“蛴蟆节”规模宏大,吸引了上万余人参与。


游客沉浸式参与

古老的传统民俗正形成独特文旅品牌

参与到这场狂欢的,还有外地游客、文化研究学者。

“从未见过如此充满仪式感和文化韵味的活动!”在顺庆区共兴镇,游客刘玲从广安专程赶来,她难掩兴奋之情,激动地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蛴蟆节”,原本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过来,没想到被深深震撼。“你看大家一起举着蛴蟆灯,唱着古老歌谣一步一步往前走,这种氛围,让人不自觉就沉浸其中,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承,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当地百姓和游客举着蛴蟆灯唱着民谣。(摄影:衡欢)

在西充县多扶镇,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提前返校的学生、省级临江新区真空产业园的产业工人、附近的居民,都参与到这场民俗狂欢中。来自深圳的游客赵雪君,春节来看在多扶工作的妹妹,了解到有正月十四蛴蟆节活动后,延期改签了机票,留下送蛴蟆。“本来以为是个地方小众活动,结果我发社交平台,一片点赞,大家都好奇又惊喜,感觉已经形成品牌效应了。”


南充市西充县天兴桥村,蛴蟆灯和烟花照亮夜晚。(西充县文广旅局供图)

抓住蛴蟆节品牌的,还有西充的“网红文旅村”天兴桥村。抓住蛴蟆节文旅节点,抓住国产动画《哪吒》的国民喜爱度,“天兴桥·治愈小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将乡村文旅和蛴蟆节结合起来。山湾里,灯火辉煌,烟花灿烂,一片笑声欢呼声。

晚上近10时,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亮,又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他镜头里的蛴蟆节,特别强调这已经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3年开始,王亮就带领学生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新时代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南充蛴蟆节、川北金钱板、巴山背二歌等非遗,被拍摄下来。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非遗的关注越来越主动,也越来越有参与保护意识。

十四夜的圆月高升越来越亮,夜越来越深。

送下河的蛴蟆灯承载祝福扎根河水和泥土;送走蛴蟆灯的人,也即将告别春节,奔赴新一年的希望和梦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