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东京先端技术展上,一群日本工程师趴在地上,举着相机疯狂拍摄一辆极氪007的底盘。

这一幕被极氪副总裁调侃:“像极了20年前我们研究日本车的样子。”



时间倒回2003年,比亚迪刚造车时,买来丰田卡罗拉拆解研究,被日本人嘲笑“只会山寨”,如今,丰田却偷偷进口比亚迪海豹,拆解后推出了一款“贴牌版海豹”——丰田bZ5



日本从造车到如今的“拆车狂魔”,为何如此焦虑?



供应链碾压

一台五菱宏光MINI EV在日本售价不到3万元,而同级别的丰田C+POD却要卖7.7万。日本专家拆解后发现,这辆车的成本仅2.7万元,利润薄如纸,但所有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容器,全部来自中国本土供应链。

供应链的“中国速度”有多恐怖?



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10年下降90%,占全球装车量37%。

比亚迪自研电机、电控,甚至车机屏幕和内饰皮革,实现“一辆车90%零件自产”。

中国拥有全球52万家电动车零部件供应商,从螺丝钉到激光雷达,三天就能凑齐一套造车“全家桶”。



反观日本,想造一台五菱宏光,光进口中国零件就得让成本翻倍,日系车引以为傲的“低成本神话”,在“中国制造”面前成了笑话。



技术“堆料”

拆解比亚迪海豹时,日本工程师发现:刀片电池直接嵌在车身底盘里(CTB技术),高压系统效率比日系车高30%,甚至连车载摄像头都内置了5G模组。

一名研究员感叹:“这哪是车?简直是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



中国车企的“技术逻辑”很简单——用极致堆料换市场,极氪001 FR百公里加速2.02秒,比法拉利还快,售价却不到其1/10。

蔚来ET5全车33个传感器,算力1016TOPS,比特斯拉Model 3多装了一台“超级电脑”。

小米SU7车机搭载骁龙8295芯片,操作流畅度堪比iPad Pro,雷军放话:“我们要做汽车界的苹果。”

日本人拆得越细,越绝望:“这些技术我们都有,但成本根本扛不住。”



效率

底特律工程师拆解比亚迪海鸥时发现,这台1万美元的小车,续航竟比3.5万美元的雪佛兰Bolt还多100公里,秘密就藏在生产线上,比亚迪工厂平均76秒组装一台车,而丰田的电动车产线还在为“10分钟下线一台”挣扎。

中国电动车的效率从何而来?



垂直整合,像比亚迪连半导体和锂矿都自己挖,从源头卡死成本。



规模碾压,中国电动车年产能超3000万辆,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0倍。

迭代速度,极氪007从立项到量产只用18个月,而丰田bZ4X研发了5年,上市即滞销。



效率差距的背后,是日本僵化的“工匠思维”与中国“互联网式造车”的碰撞,当丰田还在纠结某个零件是否多拧了半圈时,中国车企已经靠“快速试错、小步快跑”迭代了三个版本。



日本拆车容易,拆走难

中国电动车与手机、家电、充电桩深度联动,小米SU7甚至能遥控家里的空调,这种“万物互联”生态,日本毫无招架之力。



中国486家电动车企贴身肉搏,逼出极致性价比,日本车企却连一款10万元级爆款都造不出。

更讽刺的是,日本手握功率半导体(全球20%市场)、氢能源专利等“王牌”,却因押错技术路线,眼睁睁看着中国电动车席卷全球。

可即使如此,我们依旧不能小看日本。



日本罗姆公司垄断全球15%的碳化硅晶圆,这是800V高压平台的核心材料。

丰田声称2027年量产续航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试图弯道超车,结果如何虽然不知道,但我们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日本拥有全球80%的氢燃料电池专利,若中国转向氢能,或将受制于人。



结语

从五菱宏光到极氪007,日本越拆车越焦虑,中国越被拆车越自信。

这场较量没有真正的输家,当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卖到23万、丰田bZ5换上比亚迪电池时,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

未来的汽车市场如何,没人敢真正预言,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