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置之死地就能后生的,需要有前提条件和背景,马谡那种无脑操作,只能叫“自寻死路”。
我们先来看韩信的背水一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单纯的把军队背水列阵,乖乖等对方过来攻打,而是有“配套措施”。
韩信背水列阵后,先是派军队和赵军交战,接战后不久佯装败退,等败退的军队抵达背水列阵的军队后,全军和赵军进行拼杀。
由于之前赵军已经打败汉军,本来士气正旺,结果追汉军到河边,汉军突然换了个模样似的和自己拼命,赵军一时难以取胜,被迫撤退。
赵军撤退后发现,营地已经被汉军占领,到处都是汉军的旗帜,顿时慌乱,最终导致大败。
如果韩信没有安排人趁虚占领赵军营地、并插满汉军旗帜,撤退的赵军成功撤退,人数占有优势的赵军翻盘还是很容易的。
可见,背水一战不是斩断后路的找死。而是需要一步步环环相扣的其他行动“搭配”,才能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
接着我们看项羽的破釜沉舟。
项羽破釜沉舟,并不是简单的渡河后把船全部破坏,而是有了胜利把握后的全力以赴。
在项羽破釜沉舟前,已经先派人对秦军进行了试探式打击。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项羽本纪》。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英布列传》。
可见,破釜沉舟是主帅心中有数后,对士气的一种调动和鼓励。
最后我们来分析马谡自寻死路。
相比于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马谡这时候的任务是坚守街亭,不求击伤多少敌人,能守住就是大功一件。
马谡为了创立更大功绩,自认为聪明,非要将军队置之死地。
马谡上山后,并没有像韩信、项羽那样派遣军队配合作战,也没有对山上的食物供给和饮水供给进行调查,只是把军队放进火坑就不管了,坐等司马懿大军来攻打。
结果,山上士兵看到漫山遍野的敌人,马上就怂了。
人家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都是鼓舞士气用的,马谡上山却是置之死地,只能让士气崩溃,自然是置之死地不能后生。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