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安徽合肥大兴集。

一声巨大的炸响,将十里八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座大墓上,此地风水极佳,人杰地灵,有“一里葬三公的美誉”,而占地最大,保存状态最好的就是李鸿章墓。



1 李鸿章

不想此墓是用耐火砖造的,根本不怕炸药。有人提议挖地道,从下面挖进去,总算进入墓中。

墓中合葬李鸿章和继室夫人赵小莲,两具尸首都盖着锦衣华服,赵夫人身旁的小盒子里还放了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李鸿章身边则放着眼镜,怀表,拐杖和一斗金钱。



2 赵小莲和女儿李菊耦,李菊耦的孙女就是著名作家张爱玲

那时候人们都穷得揭不开锅了,对旧社会中搜刮民脂民膏,贪赃枉法之辈恨得牙痒痒,看到此处,怎能不群情激愤呢?

受贿疑云

说来李鸿章确实以财富惊人而闻名,据当年参与创建上海江南机器总局的容闳(近代首位留美学生,著名教育家)说,当年李鸿章死后,足足有四千万元遗产留给子孙后代,而且李氏家族广有土地,房产,股票,和海内外银行存款是一个公开的事实。



3 李鸿章家族合影

然而李鸿章出身并非簪缨世家,到父亲这一辈才以科举晋身,而就算年年按照伯爵和大学士的身价领俸禄,且清廷给他发足额俸禄和养廉银,他一年的总收入也不过一万五千余两,他在清廷高层三十七年,总收入应当为五十七万两白银左右。

同样是大学士的左宗棠,死后财产只有两三万两白银,死前还写信给儿子要他们早做打算。



4 左宗棠 被称为“晚清最后一位硬汉”

类比普通人,就算这辈子工资和养老金都能足额发放,也不能攒出几千万的存款啊,除非……

除非自有不义之财。

彼时晚清,官场黑暗,贪腐严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甚至于敏感的外交领域,一些外国驻京机关竟以贿赂清廷官员作为实现其侵华目的的手段。

其中翘楚者便是俄国财政大臣维特。



5 曾任沙皇俄国对亚洲事务财政大臣的谢尔盖·维特

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被弹丸小国日本打败,不只是揭开了天朝上国对列强的迷幛,列强也惊讶地发现,这个白银,黄金似流水般繁盛的大国,竟然毫无反抗之力。

俄国趁此机会以保护中国铺设铁路为名,企图染指满洲,垂涎他们垂涎已久的不冻港——旅顺,大连。



6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为此,沙皇俄国高规格延请倾听官员来俄国“考察”,而清廷出于感谢俄国帮助“还辽”,更是乐于与俄国保持亲密接触,李鸿章作为赴俄代表,享受了一连串的美酒香车之后,秘密会见沙皇,签订《中俄密约》,并从中携取了将近一百万卢布,这些都被记载在维特的副手,鲍里斯·罗曼诺夫所写的《俄国在满洲》一书中。

仅中俄密约一事,便所取甚多,而李鸿章一生签订不平等条约何其多也,晚清时期有人编过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讥讽李鸿章敛财之巨。



7 李鸿章

不过一个能贪又能做事的能臣,远比一个不贪也不能做事的清官的力量大得多。学界对李鸿章一生功过褒贬不一,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推动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少年及第,壮年戎马,中年封建,晚年洋务”

1823年2月15日,正逢正月初五迎财神,磨店乡李氏家族张灯结彩,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未来的李鸿章。

李家世代耕读,小有田产,到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这一辈,已经是有二百亩良田的地主了。



8 李文安画像

李殿华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文煜和幼子文安最有读书天分,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幼子李文安终于在1834年考中举人,四年后成为进士,从此在刑部任职。

做了官,家中不必纳税,田产钱财四季自有孝敬,李氏家族从此成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和妻子李氏生有六男两女,李鸿章便是其中的次子。

这个家庭,视科举为晋升的不二法门,虽然属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为了供养多个学子求学,实际上是相对拮据的,李鸿章也说自己小时候常常看见来要账的人出入家门,而父亲和爷爷只能喃喃应付。



9 端坐的两位老者是李鸿章和李瀚章,两人长得很像,其余皆为李家男丁。

1828年,6岁的李鸿章开始在父亲开设的家馆读书,李鸿章天资聪颖,再加上师长多有学问,他深受浸润,18岁那年就考中了秀才。李文安望子成龙心切,干脆把儿子接到京城居住,并把儿子送到与自己同年考上进士的一位友人家中学习。

这位友人并非别人,正是时任翰林的曾国藩



10 曾国藩

1847年,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列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从此开始自己的亨通官运。

古代读书人,中进士,做翰林,是仕途上一路扶摇的起点,很快,李鸿章做上了翰林院编修,开始了种花养鸟谈天说地的清流生活。

然而,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他不得不改从军旅。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清狂潮,刚戴上皇冠没多久的咸丰帝夜不能寐,竭尽全力派兵镇压。



11 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画作

1853年,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城安庆,巡抚蒋文庆被杀。咸丰调兵遣将前往安徽办理团练事宜,其中李鸿章以本是安徽人,熟悉乡情被选中,随营帮办一切。

书生本来不懂军事,却在当年五月便与太平军开始交战。

李鸿章军事才能确实一般,有些人说他“专以浪战为能”,就是说他只会轻率作战,思考不考虑地形和环境条件,而他也因军纪松弛,强要军饷被嘲讽“翰林变作绿林”,与土匪无异。最终,他因军事败北,仕途碰壁,且父亲李文安去世,以“丁忧”结束了自己的五年团练生涯。

好在命运不是只开一扇门。

曾国藩看重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又与李鸿章有师徒之谊,很快就把失意的李鸿章纳入幕府,一开始仍做老本行,批阅公文,起草奏折,后来则帮助曾国藩等人组建湘军。



12 张家辉在《垂帘听政》中饰演的咸丰皇帝

曾国藩在保留湘军的角度上与咸丰意见不合,而新的反清农民武装——捻军则愈演愈烈,席卷中原各地。

左宗棠和李鸿章随即被咸丰委以重任,领兵上阵,直至同治七年,李鸿章已经升任湖广总督,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生命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篇章,既是他多年浸淫清朝官场的一次探险,也是他面对“千古变局”所提出的第一条解题思路。

这一时期,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变,各处农民起义进入低潮,而列强对中国也从垂涎若渴到了强行侵略的地步。



13 慈禧初期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因为她也与清廷顽固派有较大矛盾,正所谓政客没有永恒的敌人

在李鸿章看来,举办洋务就是“处奇局建奇业”的必经之路,只有讲求洋务,才能自强自立。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则是洋务运动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他正视清廷与列强之间的战斗力差距,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由此认为,中国对列强绝对不可以轻言战争,只能靠和谈来拖延后事,也就成了他签署一连串不平等条约的精神支撑。

他不但签,还觉得自己是为中国而签,为人民而签,为天下安危而签嘞。

然而依靠这种与虎谋皮式的“和谈”,盼望清廷自立自强无异于天方夜谭。

洋务运动初期坚持“雇洋人,购洋器,用洋法”,这种事事依样画葫芦的方法,势必使洋务运动变成一场巨大的政治秀,1876年,李鸿章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心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建立清政府的重工业基础。



14 初代“大清国企”,轮船招商局

然而,军工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当中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能够支撑其运作的稳固基础,经费来源不稳定,原料,燃料都不足,各地驻防闻风而动,谁都想要先进武器,然而没有足够的铁路和轮船,转运又成了大问题,更不用说管理制度混乱,洋务派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无奈之下,洋务派的主要目标从自强转移到了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泉州铜矿,遍山银铅矿,漠河金矿,上海机布局,金钱与权势,围绕着李鸿章发展到了顶峰。

组建北洋水师,无疑是洋务运动最大的闪光点,而甲午中日战争,便是李鸿章滔滔一生下坡路的开始。

李鸿章的最后七年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此时,李鸿章已经七十二岁高龄,距离他的死亡,只剩下短短的七年时间。



15 下轿的李鸿章

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免去显赫职务的李鸿章,开始了他的赋闲生涯,然而大清朝的命运却像暴风雨中的小船,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落在地,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开始向北京进发。

年近八旬的李鸿章被紧急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次走上风口浪尖。

几经挣扎,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窗外“卖国贼”的喊声不绝于耳,而谈判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大概已经身心俱疲。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因胃出血而死。

参考文献:

[1]甘险峰.李鸿章的最后七年[N].深圳商报,2003-05-21(C05).

[2]杨益茂.李鸿章受贿考[J].明清论丛,2022,(01):132-150.

[3]廖晓凤.变局中的李鸿章外交[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2):79-81.

[4]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16-02-0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