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没人相信,一80岁老农会给亲生儿子守坟三十多年,后来不顾阻拦,执意将其坟墓给掘开,他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出一个非常破的包裹,然后交给政府。



没成想,此事还惊动了中央,因为这破包里边,装着的东西,非常珍贵,后来众人得知真相,纷纷为老农和他儿子的坚守而感动。

那么这破包里装着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为何老农儿子坟墓中的破包,会跟党中央有关系?其英年早逝的儿子,究竟是谁?

老人名叫张爵谦,而他的儿子,名叫张人亚。

张静泉(张人亚)



时间来到1921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年,此时一名24岁的年轻男子,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而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就是张人亚。

那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短,所以张人亚还算是“元老级”的人物,所以在会议结束后,关于大会通过的共产党党章等重要文件,都在张人亚的手中保存着。

虽然年纪轻,但张人亚的能力很是突出。



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开始负责主持起了上海团的工作。先后领导了上海工人的运动,那时在张人亚的号召下,参加运动的工人,足足达到了2000多名,且持续时间非常长。

张人亚作为党员,从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就已经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

1989年5月,张人亚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家中排行老二,在张人亚父亲张爵谦心中,还是更习惯唤张人亚为张静泉。

张爵谦



因为他的本名就叫张静泉,是在参加革命组织之后,他才自己改了一下名字。张爵谦一家人,没有什么大本事,全靠着家族那几亩田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虽是如此,他家的那几亩祭田,是在一大家族中,轮流着来种的,所以即使有地种,张爵谦养活一大家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张人亚很是孝顺,在16岁初中刚毕业的时候,就离开学校,去社会打工挣钱。好在家中亲戚多,好办事,张人亚被介绍到了上海去。



在比较自由的法租界,在一家银楼当一名学徒,这也是为何,后来张人亚凭借着多年手艺,在26岁的时候,成为了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担任主任的职位。

虽说,后来在资本的骚操作下, 张人亚被开除了,但工人不是好欺负的,又经过多重努力,张人亚得以借助上海金银业工人互助会,继续开展活动。

1924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人亚远离祖国故土,去往了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 学习更多的革命知识。



可革命总是瞬息万变的,就在第二年,国内发生了五卅运动,此时国内各种革命运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群领导干部的带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人亚重回祖国,开始了简单的斗争,负责上海浦东分指挥所的各种工作安排。

1927年,或许是预感到了什么危险,张人亚在百忙之中,抽空回了一趟老家,也是在这一次,张爵谦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二儿子,可不曾想,儿子将一件重要的东西交到了他的手中。

父子二人立下了约定,而万万没想到,这一次是他们的诀别。



1951年,宁波一80岁老农,突然做出了异常举动,他将自己儿子的坟墓,给掘开了,简直是惊呆众人, 可这坟墓里,埋着的不是骨灰,反而是一个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包裹,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1927年,张人亚回到了老家浙江宁波,父亲张爵谦喜出望外,他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儿子了,距上一次张人亚回家,还他当学徒的时候。

因为父母的催促,他不得已回家成了婚,新娘是一个叫顾玉娥的女人,那时的张人亚一心只有革命,对男女情长之事情,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而顾玉娥也身体不好,常年都病殃殃的,她在的时候,张人亚偶尔和她回家一次看看家人,待顾玉娥去世之后,张人亚是全身心都放在了党的事业上,也就没有时间再回老家看看父亲。

192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蒋介石不顾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指示,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了白色恐怖氛围中。

尤其以上海地区最为严重,原本的革命行动,都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那时的形势太过于危急,张人亚知道,自己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



在冬季的一天晚上,在没有任何人注意到的情况下,张人亚见到了泪眼汪汪的老父亲张爵谦,二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寒暄,张人亚就将手中的那一包重要之物,交给了父亲的手中。

张爵谦手里拿着这沉甸甸的东西,想着儿子说他在搞“工人运动”,可年纪已大的张爵谦,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工人运动”。

只知道,儿子说这东西比他的命还重要,不惜任何代价,要将这些东西给保管好。



将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后,张人亚当即就离开,父子二人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而从儿子的神情中,张爵谦知道,他一定得誓死保护好这包裹。思考了片刻后,张爵谦将这包裹,给放在了已故儿媳顾玉娥停放棺材的草棚中。

过了几天之后,或许是觉得这里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于是张爵谦做出了一个意外的举动,他向村里的所有人,以及亲朋好友都宣布,儿子张静泉在外遇难了,他要为儿子儿媳,给修一座合葬墓。

没有人怀疑张爵谦会拿自己儿子的生命做掩护,于是都深信不疑,于是张爵谦就偷偷将那件誓死保护的包裹,发给放在了空棺中。



从那之后,张爵谦的心中就将这个秘密藏在了心中,对任何人都没有透露过。后来,村里人常常看到张爵谦的身影,就是他守在坟前的模样,大家都以为张爵谦是因儿子的离世太过于伤心。

但却不知道,他守在这里,是为了能够等到儿子平安归来,将他藏起来的包裹给取走。

可守了三十多年,张爵谦都已经成了八十岁的白发老汉,却依旧没有等到张人亚的消息,是生是死,都一概不知。



1951年,八十岁的宁波80岁老农,给亲儿子守了三十年的坟墓,却连儿子是生是死都不知晓,最后他在众人的惊诧中,将坟墓里的破包裹取了出来,送到了党中央,真相令所有人泪目!

1949年,全中国都处在了解放的喜悦中,而浙江宁波一老农张爵谦,一如往常,自己一人坐在儿子张人亚的坟墓前,他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几年的时间。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张爵谦立即去了报社,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的人,就是他的儿子张人亚。



可不过去了多少次,依旧是没有消息,张爵谦依旧是没有得到关于儿子的任何消息,那时张爵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因张人亚曾告诉父亲,他是去搞“工人运动”了。

后来,从别人的口中,张爵谦知道,搞运动很容易死人的,张爵谦猜测,或许儿子已经牺牲了。

可他还是不放心,一定要找到儿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牺牲的,是在哪儿牺牲的!

眼看头发一天比一天白了,腰板也一天比一天弯了,于是张爵谦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将儿子交给他的包裹给取出来。



为了安全起见,张爵谦将包裹给放在了棺材里,所以他在这里,守护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父亲掘儿子的坟墓,这简直是有违常理之事,可还是眼睁睁看着张爵谦,找人把坟墓给挖开。

亲手打开棺材,将那被包裹得完好无损的东西给取了出来,后来,张爵谦就将这些东西给了三儿子张静茂。

张爵谦没有将二儿子张人亚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即使是三儿子张静茂也不例外。



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张静茂带着父亲的嘱咐,和二哥生前的使命,将这包裹交给了党组织。

原来,张人亚让父亲誓死保护的包裹,里边藏着的竟是珍贵文献,有党的各种文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书刊等等。

细数下来,文物总共有63件,就连《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版本,这里都有,还有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党章。



这对党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文物,那时张人亚担心这些文物落到敌人的手中,遭到毁坏。于是就跑回老家,交到了父亲的手中保管。

为此,党中央也被张爵谦、张人亚父子二人守护党章文物的行径感动不已。本是决定给张家发一笔丰厚的奖金,谁知却被拒绝了。

因为张爵谦只想知道,二儿子张静泉的最终归宿究竟是怎样的!虽然,张爵谦临终之前,也没能得到答案。



可他的后代,却是完成了这件事。

因为张静泉是化名了张人亚,所以张爵谦的孙子孙女们寻找了好久,才终于找到了张爵谦口中的张静泉,也就是他们的二伯父,张人亚。

原来,张人亚并未死在敌人手下,而是为党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只不过,在1932年的时候,本来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下,张人亚的身体就已经负荷不了,又因为艰苦的革命生活,营养不良的张人亚,最终因病去世,倒在了革命之路上。

那一年,他仅仅只有34岁。从16岁开始为革命奋斗了整整18年的时间,党组织一直没有忘记张人亚,还称他为“最勇敢最坚决的革命战士”。



张家后代,将张人亚的事情,在祖父张爵谦的坟墓前,进行了一一的报告,也算是完成了他生前的遗憾,张爵谦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了。

一对父子,一生坚守党章的故事,感动无数人,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独有的坚守精神,令人感动、敬佩!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张人亚:第一部党章“神秘守护人”的传奇人生
https://kns.cnki.net/nzkhtml/xmlRead/xml.html?pageType=web&fileName=XHMR202207290090&tableName=CCNDTOTAL&dbCode=CCN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KNS_BASIC_PSMC&act=&customReading=&invoice=wYJA5LDpTlL4Rk4jEhVYrp1gL8I6QepKgPqwnXuv9D0GG+2ezIN/22i3NlkfXvTLCjqEt5dOUwPejD3yz8cBPmrQPnbp9nijjgMHji+cqvks8lKPmubm1wl2bgNXjwJwOdbX2ecXezfemSNL6kYTHutvhMxoYQceA+4sKe4vlkI=
中国知网: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https://kns.cnki.net/nzkhtml/xmlRead/xml.html?pageType=web&fileName=XHMR202207290090&tableName=CCNDTOTAL&dbCode=CCN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KNS_BASIC_PSMC&act=&customReading=&invoice=wYJA5LDpTlL4Rk4jEhVYrp1gL8I6QepKgPqwnXuv9D0GG+2ezIN/22i3NlkfXvTLCjqEt5dOUwPejD3yz8cBPmrQPnbp9nijjgMHji+cqvks8lKPmubm1wl2bgNXjwJwOdbX2ecXezfemSNL6kYTHutvhMxoYQceA+4sKe4vlk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